新时代呼唤新理论:

发展现代财政理论

2019年09月11日 版次:05        作者:杨灿明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此之前,财政往往被视为政府的一项职能,而今已成为政府各项职能的重要纽带,成为牵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内的各种活动的综合性制度安排,财政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财政理论也在不断地演进。在财政职能和定位发生变化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发展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现代财政理论。

在新时代发展现代财政理论的过程中尚面临着诸多挑战:(1)财政研究方法相对滞后,田野实验等现代政策评估方法的应用有待加强;(2)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财政应如何适应和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3)全球化背景下现代财政制度研究基础不足,大国财政理念亟须树立。面对这些挑战,财政学者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构筑着力研究中国实际,回答中国问题,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度的中国财政理论体系。

现代财政理论的研究任务应当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1)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财政理论基础。现代财政理论应当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财政的范畴从经济层面提升到国家治理层面。财政学界应重点研究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基本特征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夯实着力研究中国实际、回答中国问题的现代财政理论基础。(2)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发展财政理论。一方面要研究可以提升技术变迁包容性的财政税收政策,以应对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以往难以解决的研究难题,例如使用大数据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等,丰富财政领域的研究手段。(3)研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国财政理论。在全球化时代,国家治理需要全球视野,财政治理也作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财政学者应当研究大国财政理论,使中国不仅能够更好地提供全球公共物品,同时能够积极、游刃有余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在财政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新时代,财政学者应当担起历史责任,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为发展现代财政理论“板凳愿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