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的第一部散文集《税月如许》获得了第七届冰心散文奖。书名《税月如许》是父亲取的,书的封面设计我选择了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五羊雕像和“小蛮腰”,寓意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历史与未来的赓续,表达对这座城市的感恩之情。我在回答《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没有这座城市就没有这本书,没有税收岁月也就没有这个奖。”
书中收录的文章都是我大学毕业来广州后的作品,有姜花、杜鹃和木棉,有珠江水和广州塔,也有包容、务实、勤勉的广州税务人。珠江水深深流淌进我的血液里,木棉花开得旺盛的时候,我已经习惯了扑面而来的潮湿气息,身心都接受这个美丽的花城了。在出生地安徽度过19年光阴,在江城武汉求学4年,在广州则已住了20多年,美丽的羊城毫无疑问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1993年夏天初来广州时的兴奋和憧憬。二十岁出头的好奇的眼睛里,羊城是一棵接着一棵坚强生长的榕树,是甜了的甘蔗、红了的荔枝,是2200多年的日新月异的古城。而我是一名基层税务所的征收员和发票管理员。上到所长、下到科员,都嘘寒问暖,让我忘记身在异乡。
父亲是语文老师,他的藏书让我从小受益。没有书柜,父亲就把书用绳子捆起来,挂在屋梁上,不怕虫叮,不怕鼠咬,防潮防火,也防我们偷看。我年岁稍长时便偷偷站在板凳上,从里面慢慢抽出一本,看完再塞进去,从中读了不少杂书。我现在的书房也简单,两排靠墙的大书柜,一张写字台、一张木凳。书桌正对着南边的窗户,从这里眺望出去是空旷的城市高空。风迎面吹来,仿佛置身于清新的山水间。
传递美好、源自真心、融入税收的文字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喜欢,才能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来到税务系统工作后,我撰写了多种体裁的税收文字,有追思有畅想,有闲愁有高兴,皆为税务人的一颦一笑、一歌一咏也。
税收事业涵盖着税收文学创作,文学对推进税收现代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发挥文学的积极作用,讲好税收故事,为依法治税服务,为和谐征纳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文学的作用不可替代,文学不可旁观,文学必有作为。
新时期,税收工作题材广泛,征与纳、罪与罚、润与泽,税收文学是从工作到生活、从规范到活跃、从原则执法到情感交融的另一文化空间。税收文学,是税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勤于思辨、勇于表达的文字爱好者,正加入到税收文学创作中,不断创新税法宣传方式和形式,着力提高税法遵从度,提振精气神,为携手推进税收现代化建设鼓与呼。
税收文学想写好不容易,不用心不用功不用情,写出来的只能是没有吸引力、感染力,也必然没有生命力的作品。好的文字是从内心流出的泉水,即使遇到一路的泥泞坎坷和酸甜苦辣,也自会开出出淤泥而不染的朵朵莲花。
2019年,我有幸参加广东省第九次作家协会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广东省作协理事。我还参加了省作协的“名家带新秀”文学采风,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辉煌成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说得好,作家的感情必须强烈,就像烧陶瓷,泥土不到一定温度,烧出来的不叫陶瓷。这让我知道,浅尝辄止不行,必须静下心来,用心打磨好每一个文字。必须要善于表达,积极呈现。
我在作协大楼里,看到墙上一幅字:笔下流淌真善美。是的,伟大时代,催生伟大的作品。文字有情,使命召唤,需要我们的作家扎根基层,扎根人民,共同擘写新时代的璀璨华章。
参加工作后,我着力围绕税收解读新时期征纳关系,反映和思悟身边的人和事,写出了《挑战》《窗口的微笑》等作品。2011年底,我曾采写了一位在契税窗口工作的80后税务干部的故事,她平实的一言一行感动了许多人,脱颖而出成为原广州地税系统2011年度感动人物之一。
《创业史》作者柳青说得好,不要把文学当作个人的事业,不要断了和劳动人民的联系。
税收乃为国征税,依法行政,本是一项理性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儿戏。但是,税收同时又是活生生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酸甜苦辣的感人故事。征纳双方、社会各界、普罗大众,谁能与税收分割开来?这里面蕴藏着多少文学的创作素材啊。
记得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时,郭艳老师曾说:“要坚持写,文章越写越新!税收文学别有天地,大有可为。”我当铭记并践行之。
在税言税,在税写税。税收那些事,是个待开发的金矿。税收的故事,酸甜苦辣,百般滋味,有着不一样的精彩。
税月如许文心许。
我将努力创作高质量的作品,遵守文学创作要求,探索写作规律,更好地讲述税收故事。从现在写起,从身边写起,从低处写起。
文学就在税收身旁。
为税收立传,为人民抒写,为英雄讴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知道,有更多的抒写者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