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初心使命

2019年09月18日 版次:04        作者:谷一飞

历史的接力棒注定将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一家四代人,从曾外公、外公“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到父亲和母亲“巩固好、建设好红色政权”,再到我们这代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对党的绝对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值此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我写下这篇文章,权且作为一名老税干、老党员的内心独白。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2019年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必须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必须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作为红军后代,我对这段话感触尤其深刻,不禁思潮澎湃,思绪万千:我的先辈就曾参加过红军长征,祖辈曾为革命作出过巨大牺牲;我的父辈前后相续,将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吾辈亦将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以告慰先烈,接续奋斗。

“我这一辈子,就跟着共产党走”

我的曾外公叫谷志大,是红二、六军团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曾外公是白族人,在5个子女为革命牺牲后,他顶着巨大的痛苦,于1934年正式参加红军,在贺龙军团部从事后勤工作,负责首长的饮食起居,被贺龙称为“红管家”。

1935年11月19日,时年55岁的曾外公随着红二、六军团,离开桑植刘家坪,迈出了长征第一步。在近一年的征程中,曾外公所在的部队,一边频繁作战,一边艰苦跋涉,顶着凛冽的寒风翻越雅哈雪山、玉龙雪山,靠着吃野菜、草根、皮带穿越松潘大草地,历尽千难万险,受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到达陕北后,曾外公谢绝组织照顾,继续做后勤供给工作,历任中央军委合作社会计,“鲁艺”合作社主任。他兢兢业业办好食堂,加工烹饪湘西风味小吃,服务热情周到,被王震旅长亲题为“小小食堂”。他保管账目的红布口袋,作为革命文物,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

1943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大搞经济封锁,曾外公不顾年事已高,参加大生产运动,再次拿起了锄头开荒种地、喂养鸡鸭,收获颇丰,还上交了不少菜粮,得到贺龙、谢觉哉等称赞。新中国成立后,曾外公虽然年届古稀,仍留在西北军区后勤部坚持工作,直到74岁离休,被著名诗人何其芳称赞为“一个朴实忠厚的向革命献出一切的湘西农民干部代表”。

在陕北期间,曾外公还将失去子女的无尽悲痛埋藏心底,以老红军质朴爱心,将烈士的两个幼孤收为义子义女,悉心照顾、抚育成人成才。

“我这一辈子,就跟着共产党走”,曾外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批红军战士,大多是贫苦农民出身,他们的观念很朴素,就是“跟着党走”,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为革命而死,值得”

我的外公谷耀武,1907年出生于桑植县马合口乡银子岗,他是家中长子,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1926年,外公在外求学时接触并信仰马克思主义,在学校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乡从事兵运工作。

1928年桑植起义前后,外公承担起为贺龙的部队筹办、运送军需物资的任务。他还请父亲谷志大出面,在官地坪开办“大盛祥”铺子,明为做生意养家糊口,暗为红军筹集军饷,购运军需物资,保护红军伤员和家属。1930年春,外公正式加入红军,他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很快得到贺龙、王炳南的赏识,由连长提升为营长、师部科长、团长。

1932年,川军会同湘鄂地方民团,号称10万之众,围困洪湖苏区,妄图围歼红三军。多次突围受阻后,贺龙决定从潜江浩子口突围,时任团长的外公慨然受命,担当主攻任务,为大部队突围打开了一条血路。这一仗,外公所率的团伤亡大半,自己也身负重伤。

外公当上红军后,敌人疯狂报复、抄家焚屋。身怀六甲的外婆黄玉梅被掳到常德桃源,做敌营长朱世杰的佣人,我母亲谷臣祥出生后,朱世杰想斩草除根,外婆和当地乡亲苦苦哀求、死死护住,才保住了母亲的性命。之后,外婆忍辱负重,艰难地把母亲拉扯大,直到1950年,时隔17年后才被组织找到、接回桑植。

在曾外公和外公的影响带动下,外公的弟妹先后参加革命,两个弟弟谷忠勤、谷忠恕分别参加红军、游击队,两个妹妹谷兰香、谷兰桂相继参加红军女儿队。

1933年秋,外公的大弟谷忠勤在湖北荆门沙堤战斗中牺牲。消息传来,外公强忍悲痛,对战士们说:“革命哪能不流血牺牲,我弟弟为革命而死,值得!”不久,外公也战死在湖北洪湖张金河。他的两个妹妹被抓后,先后被敌人杀害。外公的小弟谷忠恕死得最为惨烈,被地方团防抓获后,遭严刑拷打依然坚贞不屈,被敌人砍下头颅,挂在官地坪场上示众,尸身被扔进沟壑之中。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外公一家满门忠烈,五兄妹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斗争残酷,忠魂悠悠,甚至埋骨何处,也无从考证,但他们的信念和精神已经融入家族的血脉,永久地留存在共和国的记忆里。

“我相信党,相信组织”

我的父亲李信安,1949年投笔从戎,从长沙十一中考入湖南革命大学,随南下大军奔赴解放大西南的战场,到了桑植,在那里扎下了根。

当时,湘西匪情比较严重,父亲马上投入紧张的工作,走街串巷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清匪缉枪”、借粮支前。1951年,形势甫定、百废待兴时,父亲被调到桑植初中担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校长由马效云县长兼任。父亲以校为家,艰苦创业,很快使学校步入正轨,1958年还增办了高中,更名为桑植县第一中学。现在的桑植一中是“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这些年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没有间断过。

父亲干了24年教育,带过的学生有3000多人,他对每个学生都倾注了极大的感情。当时,很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冬天衣服单薄,父亲经常把衣物送给他们御寒。1978年,父亲的学生刘健考入西南政法学院,但因家庭贫困,上学路费都成问题,已经调离学校的父亲知道情况后,立即拿出7块钱给他做盘缠。父亲离世前,刘健还专程到医院看望,讲到父亲的资助依然唏嘘不已。

20世纪50年代,父亲和母亲结婚生子,考虑到母亲是革命遗孤,父亲主动提出来,孩子们都随母姓,把红色血脉传承下去。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剃阴阳头、批斗游街、下放劳动……人格的侮辱和身体的折磨,让父亲这个“文弱书生”不堪重负,一米七几的个子,体重不足百斤。当时,有的批斗对象不堪重压,选择了自杀,但父亲一直坚强地承受着。他总是说:“我相信党,相信组织,问题一定会搞清楚的。”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外婆一如既往地相信父亲、鼓励父亲;母亲也顶着巨大压力,拒绝与父亲离婚,虽受牵连,依然默默陪伴,给了父亲莫大支持。

1988年,父亲离休,桑植一中举办了茶话会,他只让学校安排茶水,招待用的100斤花生、50斤瓜子是自己买的,晚餐也是父亲的几个老同学共同出资的。“不占公家一分一厘”,这是父亲守了一辈子的原则,也是我们家的一条家规。父亲律己极严,直至生命最后一刻。2018年,父亲、母亲先后去世,离世前父亲给我定下了规矩,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发讣告、不办仪式、不收礼金,我严格执行了,父母走得平平静静,我也清清爽爽。

“相信党、相信组织”,这个信念支撑着父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即使身处极端环境、面对残酷打击,也默默坚守、矢志不渝。

“任何时候都要对得起党,

对得起先辈”

时间如白驹过隙,今年我已工作43年、从税40年、奔走三湘,马上就要退休了。回首往事,我不曾忘记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先辈们,不曾忘记为巩固红色政权艰苦创业的父辈们,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他们的基因默默地影响着我,予我力量、引我前行。

“任何时候都要对得起党,对得起我们的先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外婆在我下放农村的时候这样教导我,话虽朴实、但意蕴深长,我用一生在践行。我曾在贺龙家乡桑植山区收过税,在基层干过所长、股长,在省城爬过格子、干过后勤,在邵阳、永州当过副职,在永州、湘潭担任“一把手”,无论在基层一线还是领导岗位,无论在艰苦边远地区还是经济发达地区,我都不敢有任何懈怠,因为我身上传承着红色基因,流淌着革命血脉,正是这种信念使我始终保持着一颗对党的忠心、对事业的恒心和做人的良心。

慎终如始、方得始终。临退休前,我有幸亲历了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担任了新组建机构的“一把手”,这是组织的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一年多来,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国家税务总局党委和王军局长的坚强领导下,以忠诚谋事业、以公平求团结、以真诚促融合、以勤廉作表率,竭尽全力站好最后这班岗。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是继“利改税”“分税制”改革后,我经历的第三场改革。从财税到地税,从地税到税务;从翻山越岭,一元一角收缴零散税收,到挑灯夜战,一字一句撰写各类材料;从2008年探索绩效管理机制,营造“靠业绩说话、凭工作争优”的氛围,到2014年推行红色党建模式。这些年来,无论机构名称怎么变,发展环境怎么变,个人位置怎么变,但兴税报国的初心始终未曾动摇,实干强税的担当始终未曾减退。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湘潭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