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以解释和改写的方式,用平易的叙述、通俗的文字宣传了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他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奠定了其在古典经济学界的厚重地位。他所提出的萨伊定律——“生产会给产品创造需求”,被称为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
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年~1832年),是法国大革命和法国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是法国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欧洲大陆系统传播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的第一人。
柳暗花明的产业经济学教授
萨伊出生于法国里昂一个大商人家庭,后因家庭经济破落,少年时代即开始经商。1786年,萨伊前往英国,并在伦敦附近的一所商业学校学习,在此期间了解到英国工业革命并接触到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回国后,萨伊在一家保险公司担任经理秘书,慢慢地开始喜欢上写作,1788年开始发表一些文学作品,坚持数年后竟在文艺界有一定知名度。
1792年,萨伊投笔从戎,参加由学者和文艺界人士组成的战斗中队,与侵法联军激战并小有战功。1794年,萨伊重操旧业,担任《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主编,任职近六年。1799年,他被大元帅拿破仑任命为法国政府法制和财政委员会委员,专司审查以“第一总督”名义提出的议案,揭露政府的违宪行为。1803年,萨伊出版《论政治经济学,或略论财富是怎样产生、分配和消费的》(简称《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宣扬亚当·斯密的贸易自由放任思想,并因公开反对拿破仑政府的保护关税政策遭到解职。于是,他在巴黎近郊创办了一个纺织工厂,因出色的管理,十年期间竟然将一个穷乡僻壤建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小镇。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萨伊又受到重视,被派往英国考察工业。第二年,萨伊被任命为法国工艺美术学院经济学教授,先后在法国阿森尼大学和工艺美术学院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然而,复辟的波旁王朝听到经济学中含有“政治”两字,生怕萨伊非议朝政,多次干扰正常教学活动。无奈,萨伊只好将政治经济学课程改头换面成产业经济学,最终得以通过当局审查。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萨伊成为法国和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产业经济学教授。
1830年,萨伊任法兰西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直到1832年11月15日于巴黎逝世。
从“科学王子”跌落为“庸俗经济学家”
萨伊从一个斜杠青年(斜杠青年指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人群)成为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源于他在英国商业学校的学习中受到了亚当·斯密理论的启蒙,以及后来用平易的通俗文字解读宣传亚当·斯密学说,扩大并加速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西欧大陆的传播。他将亚当·斯密经济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并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分配、消费”的“三分法”思想。他还提出了“生产会给产品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正因为萨伊对西方经济理论的这些贡献,他受到了当时西欧经济学家们的广泛称赞,并盛赞其为“科学王子”。此后,新古典理论一直信奉萨伊定律的充分就业信条,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存在。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就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它暗指循环流程会自动处于充分的均衡状态。从社会背景上看,萨伊生活于18世纪~19世纪的欧洲,19世纪初期的英国基本实现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拥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和似乎无限的社会生产需求,加上各种要素市场并没有完全建立,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处于供给短缺状态,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中,总供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只要生产出来,就能被需求消费。萨伊定律正是传递这样的信心,供给自行创造需求在当时可能就是一种自然规律。
从思想内涵上看,萨伊定律有三个基本要点:一是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是卖者,买卖完全统一。二是货币仅仅是流通中的媒介,商品的买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三是由于人们的消费是无穷的,所以只要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定被消费,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相等,即使出现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作用而趋于平衡。从机制作用上看,萨伊定律强调,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及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整个经济不可能出现普遍性的生产过剩,不存在长期的、全面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正因为此,马克思深刻地批判萨伊定律,认为所谓“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和卖的平衡,每一次卖的同时就是买,反过来也一样”是一种最愚蠢不过的教条。他说:“庸俗经济学只是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它为了对最粗浅的现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日常需要,一再反复咀嚼科学的经济学早就提供的材料。在其他方面,庸俗经济学只限于把资产阶级生产当事人关于他们自己美好世界的陈腐而自负的看法加以系统化,赋予学究气味,并宣布为永恒的真理。”如此一来,萨伊不可避免,也无可避免地成了“庸俗经济学家”。
供给学派让萨伊定律“复活”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从批判萨伊开始,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批美国年轻学者逐渐形成了供给学派,他们认为完全是凯恩斯的扩大需求,造成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并存的“滞涨”,因此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主张。1981年,里根总统根据供给学派理论所制定的削减税收与开支的改革计划获国会通过,被认为是供给学派反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大胜利。
供给学派,从理论源流上看,坚持传统的萨伊定律,因此被戏称为“萨伊定律的复活”。他们认为,由于供给自行创造着需求,所以只要国家不干预私人经济活动,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产品就不会过剩,失业就不会持久存在,至于通货膨胀那是由于投资大于储蓄而引起的。从政策取向上看,供给学派从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资本入手,认为减税是增加总供给的核心因素,坚持认为减税政策是长期的经济稳定政策。从实践效果上看,带有“三个片面强调”的倾向,片面强调减税并突出税率的作用,片面强调供给忽略需求,片面强调市场作用忽视政府作用。
事实上,从萨伊到凯恩斯再到供给学派的更替,背后正是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萨伊定律的循环,只不过形式上兜了一个圈子而已。
放眼历史长河,萨伊在经济学史上不是个幸运儿,他因耿直而受到当权者的迫害,而后被称为“庸俗经济学家”,还被李斯特鄙为“无知”,被熊彼特讥为“浅薄”。但作为经济学家,萨伊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应该是认真做到了良心的守望者,也是知识的守望者。
萨伊在阐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科学,这为后世研究微观经济活动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萨伊定律与供给学派都强调供给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对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方向指引,其中,萨伊定律强调供给与需求结果的匹配,供给学派强调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要素分配参与率,对我国当前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江西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