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成熟的谷子、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纷纷闪亮登场。丰收的景象,怎不让人感到格外惊喜。我爱秋天,不仅仅爱她五谷丰登的硕果,也爱她酸甜苦辣咸的味道,那是劳动与奋斗的味道。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特色鲜明,各有千秋。而我却偏爱硕果累累、瓜果飘香的秋天。
时代不同,秋天的印象亦有所不同。一言以蔽之,秋天,常被文化人青睐,并被打上文化的烙印。
一
翻阅诗词典籍,漫步文化长廊。秋天,在中国文人的眼中大多是悲悯的情调。“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先秦辞赋家宋玉开启中国文人悲秋之思。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秋兴》诗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则是借秋天景物抒发感时伤怀和思乡之情。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诗词《秋风引》中写道:“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则是抒发游子对时序变迁、物候变化的敏感。最著名的关于悲秋的诗词当属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其意表达的则是作者对时局不满产生的郁闷,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人生艰难不幸之遭遇。诚然,古人由于受时代局限,同时更由于受世界观、人生观的束缚,悲秋是必然的。
二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神州大地物华天宝、繁荣昌盛。写到这里,我倏然想起了毛泽东的著名诗篇《浪淘沙·北戴河》中的诗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恰是对“秋”的赞美之辞。现代诗人朱湘的诗篇《采莲曲》中有这样的片段:“日落,微波,金线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朗朗上口,韵味无穷。这是描写江南水乡劳动人民在莲池间穿梭、愉快劳动的场景,亦是劳动人民对秋天丰收成果的礼赞。现代作家峻青生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沐浴在新社会的阳光下,他对秋天的感受无疑是积极向上的。他的《秋色赋》收录在中学课本里,人到了十七八岁的年龄,在中学里必读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我爱秋天,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读着这样的充满诗意的文章,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丰收果实的赞美与厚爱。
三
有人会问,秋天是什么颜色?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在传统的农事活动中,最让人有获得感的理应是秋收季节。这个季节,大地万物都进入了成熟与收获期。因而,有人说,秋天是金黄色的,漫步田野和水塘,你可看到稻谷飘香,蟹肥菊黄。有人说,秋天是红色的,因为满山的柿子红透了,个个像“小灯笼”,满园的苹果熟了,它绯红的脸庞像涂上了胭脂一样,大红枣树毫不示弱,像新娘,纷纷着上了“红袍”。有人说,秋天是绿色的,你看的葡萄园里的葡萄有“水晶”的,晶莹剔透,有红玫瑰的,紫中呈亮,它们多像一串串珍珠装点着绚烂的秋色。
走进美丽的新农村,一头扎进塑料大棚里,各种蔬菜瓜果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俨然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俱全。农民朋友说,我们这里天天都是硕果飘香的“秋天”。
是啊,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秋天处处美景,硕果累累。
四
我爱秋天,不仅仅爱她姹紫嫣红的颜色,也爱她五谷丰登的硕果,爱她酸甜苦辣咸的味道,那是劳动与奋斗的味道。当人们走出高楼林立的市井,总想到农村或郊外的田间踏秋赏景;当人们放下繁忙的工作,休闲自在时,总想到乡间亲近大自然,换换角色种种庄稼,当一回农民;当吃惯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总想到农家院里土气一番,品尝一下带着泥土芳香味的食物,唤醒味蕾,返璞归真。
也许出于对秋天的爱恋,立秋过后,倍觉天高云淡、神清气爽。到儿时待过的农村和亲朋故友,拉拉家常,共同拾起那些儿时秋天里坠落的故事,顿感心灵的慰藉。受邀在熟人家里吃一顿秋天刚收获的粮食瓜果,比如:花生、毛豆、红薯、石榴、南瓜之类的,那种幸福的味道,直接甜透到心眼里,甜透到骨髓里。
嫂子还特意从地窖里拿出储存的鲜玉米棒子让我带回去。看着满满一袋子的“礼物”,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用不了这么多。谁知嫂子笑着回答道,没事,拿回去吃吧,今年我种了三亩多抗倒伏玉米新品种,亩产1200多斤呢!
有道是:“礼轻情谊重。”对于别人的馈赠,做人更加知道珍惜的道理。到了家里,望着金光灿灿的鲜嫩白净的玉米棒子,煞是喜欢。舍不得一下子吃完,除煮熟吃了一部分外,剩下的一股脑全部冻在了冰箱里。“丰年常当歉年过”,老祖宗留下节俭的古训谨记心间。
五
为秋醉,为秋狂。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成熟的谷子、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纷纷闪亮登场。丰收的景象,怎不让人感到格外惊喜。“秋收”是我国农村最美的文化符号。“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甘薯”,这是或多或少反映农事时令的谚语。“晒秋”则是我国江淮地区农民的习俗。秋风送爽时节,农家院、空地、房屋屋顶都成为农民晒秋的好处所。有人曾说:“瑶家对秋怀有火辣辣的爱,爱把金秋晾在太阳底下晒。”
江西婺源篁岭古村有首晒秋民歌唱道:“大箩小箩上晒楼,番薯包芦金粟米,晒干了菜籽好打油。”从某种意义上说,晒秋习俗成了丰收之后农民自创的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经中央决定、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把每年的农历秋分日命名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中国农民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庆典;这是中国农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欢歌;这是中国农民欣欣向荣、民富国强的胜景。
高山颔首,江河起舞。举国上下载歌载舞、共祝盛世。在希望的田野上,亿万中国农民祭祀秋天、感恩土地、回望乡土、礼赞丰收。善哉,美哉,乐哉,壮哉!
在即将成文之际,唐朝著名诗人韩愈的名篇《早春》涌上笔者心头。其中:“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这里姑且借来套用为“最是一年秋好处”。以此作为恭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注脚,真是恰如其分。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河南濮阳工业园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