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之美

2019年10月21日 版次:06        作者:史超群

一切成熟与蓬勃的力量,相约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集会。丰收,是生命刻度的美妙轮回,是一次丰厚的收获,是对辛勤耕耘的慷慨馈赠,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对艰难苦恨的非凡超越。

丰收,仿佛一瞬间的醍醐灌顶,实则早已在漫长的时光里跨过了千山万水。一切成熟与蓬勃的力量,相约在一个美好的季节集会。为了这一次的相逢,每一位参与者都经历了风霜的打磨、烈火的炙烤、岁月的洗礼,如今一朝相逢,便在瞬间碰撞出一场繁华锦绣、焰火纷呈的盛大演出。

丰收之美,美在色彩。历经了冬雪的呵护、春雨的滋润、夏风的吹拂,青青麦苗随时光一起摇曳成一望无际的金黄麦浪。沉甸甸的麦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随风起舞,像一群热闹顽皮的孩子,兴高采烈地簇拥在一起嬉笑玩耍。灰白相间的布谷鸟扑闪着翅膀从麦田上轻盈掠过,像一道闪电,倏然间飞入枝叶繁茂的小树林里,伴随着“不如归去”的古老歌谣。这,便是我对丰收的最初印象:热烈、喧闹、喜庆,金光闪亮!紫色的葡萄、青黄的枣子、红彤彤的柿子、金灿灿的蜜橘……各色各样熟透了的果实,扎堆儿似的聚拢来,一起充实和装扮着五彩斑斓的美好季节。

丰收之美,美在滋味。每到麦子黄时,爷爷屋后的老杏树上总会挂满黄澄澄的杏儿,打下来,小竹筐便被装满。把毛茸茸的杏儿从中间掰开,一股清甜的气息扑鼻而来,轻咬一口,酸酸甜甜的味道一瞬间激活所有味蕾。孩童时期,尽管常吃不到像样的饭菜,但抢收时节奶奶做的“地锅烧饼”则是一绝,是我童年的最爱。把手工擀制的面饼先放在锅里煮至半熟,再放到农家地锅的炭火里烤至焦黄。这种手工制作的烧饼做法简单,也没有特殊的工艺和调料,但是吃起来有嚼劲,而且从内到外都散发着浓郁清醇的麦香味儿,令人食之难忘。面对劳动果实,人们总是充满想象力,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美食。

丰收之美,美在神韵。丰收的形色、滋味,一时迸发,令人目不暇接、大快朵颐。这种热烈的美感来自时光的沉淀和劳动的结晶。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对“成熟”的描述,那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成熟之内涵,亦乃丰收之精神。

正如所有动人的事物一样,丰收给予人的不仅是物质满足,更有精神愉悦。辛勤付出的人,方能体验到这种更深层次的生命之美。辛勤的农人看着满满的谷仓时,也收获了安适与自足。就像一位虔诚的信徒,怀揣着美好的企盼出发,跨越崇山峻岭,走过惊流急湍,经历无数磨难,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此刻,终于抵达了宽广的目的地,沐浴在神圣的光辉之中。

丰收,是生命刻度的美妙轮回,是一次丰厚的收获,是对辛勤耕耘的慷慨馈赠,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对艰难苦恨的非凡超越。

苏轼云:“人生识字忧患始。”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大概人生总是充满了崎岖不平的路,生命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此,并非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真正的丰收之美。这就好比登山,人人都知道登上山顶可以看到无限风光,但并非每个人都能登顶成功。有人畏惧山高路险,还未开始就放弃了,这样的人只是到世上来过,并未享受过真正的生活;有人起初也曾豪情满怀地向前进发,可是刚到一处景色怡人的小山坡,就沉浸在鸟语花香之中,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动力,这样的人浅尝辄止、耽于诱惑,离真正意义上的丰收相去甚远;还有人在短暂的登顶之后就欣然忘形、故步自封,不懂得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道理,把一次短暂的收获当作了终点,只是坐井观天,终难抵达丰收所能给予人的深邃宽广、充满生机和张力的精神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抵达真正的丰收之境、领略丰收之美呢?

由此,联想到王国维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我看来,这三种境界也是走向丰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要登高望远,默默付出,要孜孜不倦,至死无悔,要满怀期待,不断超越。唯此,方能在苦难的磨砺中除去棱角,在浪涛的击打中谙熟智慧,在昼夜不停的奋发中装满行囊,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鞭策和不断超越中走向物质的丰盈与精神的升华!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广德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