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不少诗人都以秋为主题进行创作。唐诗宋词中有许多描写秋天的作品,撷取几首经典,细细品鉴,让人感悟良多,收获良多。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这是唐朝诗人高蟾的作品,描写了芙蓉在秋天迎霜盛开的场景。诗人以芙蓉自喻,表达了不卑不亢、乐观自信的高洁情操,读之令人心生敬佩。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苏轼的作品《中秋月》。这首诗写中秋之夜,圆月生辉,晶莹剔透,但也经常有明月为风云所掩,光芒不为世人所见的情况。人生际遇,百转千回,不称心如意时,不应灰心丧气,更不能堕入行乐享受,而应当有广阔的胸襟、乐观的态度,以加倍的拼搏和努力,真正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就。
谈到乐观豁达,就不能不提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实,他还有另外一首《秋词》:“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细细品读,这两首《秋词》一赞秋气,一咏秋色,既互为补充,又可独立成章,爽朗明快,积极向上,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勃勃生机,鼓舞了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这是宋朝诗人刘翰的《立秋》。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夏秋交替时节细致入微的感受,秋风吹起,梧桐叶落,诗人睡起寻秋,看到月光之中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全诗虽然只写景未抒情,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秋天的萧瑟与凄清,读完令人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督促世人珍惜时光、奋发努力。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这是宋朝诗人程颢的名作《题淮南寺》。该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秋气潇杀、万物凋零的场景,让人产生悲秋之情。但后两句笔锋一转,说自己不是“悲秋客”,任凭山峦在傍晚时相对而愁,凸显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潇洒飘逸。这首诗写得富有韵味和哲理,我们如果能够和诗人一样,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少一些斤斤计较,自能摆脱日常的烦恼,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与美好。
苏轼的《水调歌头》,更可谓描写秋天的千古绝唱。开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意境高远,豪气冲天,令人击节赞叹;中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得潇洒不羁,飘然若仙,令人回味无穷;最后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赏月吟唱中,将月色与秋色融合在一起,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同时对“中秋月圆,人间团圆”寄予了最美好的祝愿。整首词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怪不得后人有这样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品读这首词,读者既能获得美学上的享受,又能感悟到“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哲思,产生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和美好向往。
古人对秋的赞、喜、悲、愁,不仅展现了秋景的多姿多彩,也让我们深深领略到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之美。品读这些作品,我们能感受到古代先贤纯净豁达的心灵和洞察世事的敏锐,能收获乐观向上的心境,只争朝夕的气度,迎难而上的勇气,以及志存高远的胸襟。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房山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