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抱诗心

2019年10月21日 版次:07        作者:王海亮

王海亮,国家税务总局河北省税务局干部,2015年获我国诗歌领域知名奖项——《诗刊》陈子昂青年诗词奖。本版约请诗人撰文,讲述其创作经历及感悟。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源远流长,泽被深远。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词是表达思想感情最方便、最合适的方式之一,所具有的巨大魅力很容易让人着迷。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诗词,有时候会模仿着写几句,但直到2005年左右才开始学习诗词格律。写诗,是在心尖上“做道场”,那份真,那种美,是在创作中磨出笑,磨出泪,磨出精神,也磨出光华。此生有诗,何其幸也。

诗,可谓是一个鲜花的国度,而作为诗词写作者的我,只是这个国度中的一棵小草,有时柔弱,有时倔强,有时温润,有时锋芒。“欣欣一叶绿,三冬寂寂藏”,当春风吹来,我也可以展开一片叶子,向大地母亲展示一片天真。

工作之余,我一直坚持诗词写作。2005年之后,我的一些作品陆续发表于《中华诗词》《燕赵诗词》《中华辞赋》等刊物。2015年,我的一组诗作发表在《诗刊》杂志,包括六首七律和三首七绝。也正是凭借这一组作品,我荣获2015年度《诗刊》陈子昂青年诗词奖。《诗刊》给我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诗人诗写现代,选题入时;措语清新典雅,淡而有味;近体属对精密,工稳巧妙,以律见长;情感深沉,数语便可知大千世界,大可包罗万象,小可细到尘埃。其中多含人文关怀与生活哲思,能反映当下个人独特的生命状态。”

获奖的其中一首诗,名为《甲午重阳沈从文先生墓前》:“百代忧思未尽休,与君同坐瞰江流。凤凰远自南华起,神木终归彩石收。星斗其文花烂漫,赤诚之子水温柔。涛声已下潇湘去,暮色如烟月似钩。”

这首诗是我2014年国庆假期去凤凰古城,拜谒沈从文先生墓时的作品。沈先生的墓就在沱江之畔,听涛山下,山光水色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墓碑,也没有坟冢,只有一块硕大的天然五彩石,正面有沈先生的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张充和先生撰写的一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在这块石头上,总有读者留下的鲜花,如同戴了一顶花冠。我在石头旁坐了下来,听着脚下滔滔不绝的江水,忆起沈先生的一生和他作品中的人物,看暮色渐浓,新月初上,一首诗就在这陪伴和思索中完成了。

另一首名为《迎春曲奉和弓月先生甲午杂感》:“欣然赋得雪中春,一片澄明映此身。紫气回旋天可爱,青衫磊落意相亲。恒看世态何言假,偶动凡心亦认真。四野茫茫归静寂,枝头新绿待轻匀。”

这是2014年年末临近春节时的作品。古往今来的诗人,大都喜欢在春节来临之际写几句诗词表达寄托、抒发感情,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又是对新一年的期许。我写作此诗时,正好下了一场雪,四野一片澄明,尽管北风依旧寒冷,但浓浓的春意已挡不住了。“恒看世态何言假,偶动凡心亦认真”,许多读者都说这两句写得妙,我觉得,他们之所以认同这两句,正是因为体现出了一种认真的人生态度,而唯有保持这种认真,才能感受到世象空明,感受到内心澄澈。

还有一首作品为《岁末依林看云韵自题》:“潮来难扫世间尘,雾里看花又一春。明日心情还似旧,去年景象已非真。肚肠未许藏高酒,肝胆应能鉴古人。搜得图书多半价,擎灯倚剑想风神。”

这首诗也写于年末岁初,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心生感慨。全诗没有用典,只在反复重复明日、去年的同时,将情绪和思索充分表达出来。记得当时正值年末书市活动,图书价格打半价甚至一折,于是我网罗了一堆古典文学的书,入夜后独自在灯下一本本翻看,沉浸于晚唐诗之中,畅想古人的风采,颇有一番独特的精神享受。

诗关乎本真,关乎内心,是用生命来滋养的,同时也在滋养着生命。写诗十多年,我虽然很少参加比赛,但也获得了一些奖项,这只是我写诗路上一个个驿站和加油站。诗歌与时代息息相关,不仅是一种历史纪录,更是一种启示,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诗路漫漫,我将更加努力,坚守诗词信仰,坚守纯粹品质,不负“诗人”二字,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河北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