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税制守护桂林如画山水

2019年12月02日 版次:04        作者:本报记者 张鲲翼 通讯员 刘婧 刘静波

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最近陆续发行,20元人民币背面桂林山水中的渔翁身边多了一只鸬鹚。这是广西桂林市生态持续优化的见证。

据了解,在桂林市“绿色崛起”的路上,当地税务部门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释放绿色税收政策生态红利,守护绿水青山。

餐饮企业减排治污

“十里漓江岸,家家开餐馆。”曾经的漓江两岸,各类餐馆搭建杂乱,油烟、餐饮残渣和废水给漓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后,通过当地税务部门的宣传辅导,漓江两岸餐饮企业环保意识增强,纷纷采取措施减排治污。

“当初,我们投入30万元引进污水处理工艺设备,只是为了减少污水排量,尽可能减少对遇龙河水体的污染。刚好税务干部上门宣传减税降费政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告诉我们设备投入可抵免企业所得税3万余元,让我们第一时间享受到绿色税收红利。”广西阳朔山畔度假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财务人员鄢智萍开心地说。

在环保税“绿色税制”正向激励机制下,许多大型酒店纷纷购置各种新型污水处理设备,减少污水排放。

在减污减排的过程中,当地环保企业功不可没。坐竹排顺漓江而下,一路蜿蜒的江水清澈见底,两岸的山峰郁郁葱葱。当地人告诉记者,江边的阳朔县田家河水源净化厂就是守护这绿水青山的“卫士”,负责全县污水处理。

“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了环保产业发展,消除环保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企业购入环保设备能享受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及企业所得税抵免优惠,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红利。我们将把减免的税费用于增添环保节能新设备,提高污水处理能力。”阳朔县田家河水源净化厂法定代表人毛重端介绍说,预计企业今年环境保护税可减少40余万元。

据了解,自环境保护税法实施以来,桂林市各级污水处理厂累计投入6.5亿元,用于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全部由一级B排放标准提升为一级A排放标准。

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桂林市609户环保类企业纳税人共纳税2682.9万元,减税1480.3万元。

传统工业绿色升级

除了餐饮和环保企业,桂林市传统工业企业在减税降费政策的滋润下,陆续进行绿色升级改造。

干净整洁的厂房内,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正有序地进行着木料毛坯断料、压刨和割料,边角料及粉尘收集、输送、压缩……走进荣鑫木业制品厂,眼前的情景与两年前厂房内废料堆砌、空气粉尘弥漫的旧况形成鲜明对比。

据该厂负责人黄佑刚介绍,得益于普惠性减税措施和结构性减税政策相结合,仅今年前3个季度,该厂累计减税25万元。他们将用这笔资金,引入新的生产线,将产品边角料、木糠和木屑进行二次加工,生产出物质颗粒燃料,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扩大了利润空间。

无独有偶,广西永福华源科技有限公司因享受到减税降费政策红利,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绿色企业”。

该公司位于桂林永福经开区福龙工业园内,主营氧化铁颜料的生产、研发和销售,年营业收入可达1亿元,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前几年,工厂排出的废水全流进这条河,河水气味刺鼻,我们经过这里,总要捂着鼻子赶快走。现在经过治理,面貌完全改观。”当地村民廖崇民对记者说道。

为帮助华源科技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当地税务部门组建宣传小分队,上门收集问题,宣讲政策,解答疑惑。如今,华源科技有限公司已建设包括污水处理厂在内的一系列环保设施。

“水清了,税少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对于这一转变,该公司负责人竺增林感慨道。

据了解,桂林市今年已有5986户企业减税8600多万元。

“桂林市税务部门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动桂林绿色发展,使漓江水更清、阳朔山更绿。”国家税务总局桂林市税务局局长韦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