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推进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中,有一条老街仍保留着老武汉兼容并蓄的独特气质,将汉味码头文化和时尚城市节奏合二为一,这就是吉庆街。
吉庆街全长170米,一边是老式排挡,一边是时尚商圈。每当夜幕降临,充盈在空气中的美食气息、浪漫铿锵的汉味曲艺、往来游人的欢声笑语,在这里交相辉映。
城市窗口留下“怀旧味蕾”
“九省商贾,络绎往来,市井细民,荟萃其中,笙歌戏曲无时不秀,杂耍游艺无乐不欢。”这是20世纪30年代,吉庆街留给人们的印象。随后很长时间里,这条街都是以茶楼而得名。直到1980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小商贩开始在这里支起小摊儿。牵一根电线,支一块篷布,架起简易的炉灶,就有人前来就着油炸臭干子蘸辣酱,外加几样卤味凉菜下酒。
不久,越来越多的私营业主加入吉庆街宵夜队伍。到20世纪90年代,这里已经云集了上百家酒店,并成为全国最具特色的露天宵夜排档市场之一。
令吉庆街闻名全国的不只是吃食,还有包罗万象的街头艺人。最高峰时,活跃在吉庆街的各类街头艺人达300多人。观看艺人表演,品尝风味小吃,已定格成多数人对吉庆街的印象,吉庆街也成为领略老武汉风情最好的窗口之一。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美团点评联合发布的《夜间餐饮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去年武汉跻身夜间餐饮消费排名前十强。夜间餐饮消费已然成为武汉发展“夜经济”的重要切入点。
民俗文化增添“人气红利”
2009年,吉庆街的建筑形态和商业布局全面升级,同时更名为“吉庆民俗街”。原本随意占道摆放的露天大排档,如今全部在指定时段规范摆放,铺上地垫防污,保证了街道地面的干净整洁。
升级后的新吉庆街以老字号为突破口,引进了武汉老通城、四季美、蔡林记等9家武汉老店。老字号扎堆给吉庆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人气。
自开业以来,蔡林记吉庆街店日均销售热干面5000碗。武汉蔡林记商贸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王永中介绍,蔡林记吉庆街店开业两年多来,生意红火,收入大增,还得到了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该店已享受各类税费减免32万元。
国家税务总局武汉市江岸区税务局局长文振宽告诉记者,吉庆街活跃商户现有69家,年纳税总额在1000万元左右,带动就业10000余人,每年吸引超过20万国内外游客到此。
由于吉庆街70%都是个体工商户,今年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后,这里的商户基本不再缴税。不仅如此,吉庆民俗街商业管理公司还将公司的税收优惠变成对商户租金的优惠,老字号租金直降10%。
如今,搭着吉庆街的人气红利,不少“小而美”的汉味小吃店迈出了扩张经营的第一步。骏骏牛肉粉店店主陈国俊告诉记者,粉店开业当天就卖断了货,如今一天能卖上千碗。“现在像我们这样月销售八九万的店,都不用缴税,乘着政策东风,当然是加速发展了!”陈国俊说。
管理升级站稳“时代风口”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武汉吉庆街民俗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军告诉记者,今年端午假期,吉庆街开展了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还对他们的活动进行了报道。
“这几年我们致力于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让新吉庆街既成为老武汉的味觉记忆,又成为新武汉人学习、体验传统文化的基地。”宋军说。
2018年5月,吉庆民俗街借力互联网东风,成为湖北第一条互联网O2O(线上到线下)口碑街。消费者打开支付宝,就能看到线上吉庆口碑街,扫描二维码,街道景区、街区活动、体验VR场景、口令红包等时尚玩法尽展眼前。
在保留原有民间艺人吹拉弹唱的同时,吉庆街还邀请湖北众多名家到“百姓大舞台”演出,湖北大鼓、楚剧、变脸、口技等传统节目层出不穷。
在吉庆街经营餐馆的高建强说,如今的吉庆街街道更美观,管理更规范,消费方式更网络化,税收服务也更加便捷,纳税人在家门口的税收服务站或者网上下单就可以领取发票。
一条街道,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变迁;一座城市,孕育了一条街道的文化根源。
“让天下游客都能体味到吉庆街‘最武汉’的风味,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