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参演“乡村春晚”

2020年01月17日 版次:04        作者:方海源

说起来,我也是参加过“春晚”的人,而且是一场比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还要早两天的“乡村春晚”。

那是1983年初,我刚刚被分配到皖南山区歙县溪头乡的溪头税务所工作。那时,山区生活非常艰苦,交通也很闭塞,很多村子都不通公路、不通电。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就是听听乡里通到每家每户的有线小喇叭。在税务所,我们则主要靠一部小收音机打发漫长的夜晚。

眼瞅着快要过年了。一天下午,所长兴奋地从县税务局抱回来一台黑白电视机,还从老乡那里找来两根长毛竹,架起了高高的天线。可是,无论他怎样调整天线的方向,都接收不到电视信号,最终电视也没看成,大家只能继续自己找法子打发空闲时光。

有一天晚饭过后,无聊的我拉起了二胡,二胡是以前在学校读书时学的。没过一会儿,一位中年男子走进我的宿舍,他身着灰色中山装,上衣口袋里还插着一支金星牌黑钢笔,文质彬彬的样子。他说路过税务所听到了我的二胡声,想让我给他拉一段黄梅曲听听。我就随手拉了一支曲子。

听完之后,这位中年男子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告诉我自己是区文化站的,姓柯,正在排练一个黄梅戏小节目,还缺少一位拉二胡的,想请我去参加这个节目。我知道自己的水平,就推辞说:“我就是自己拉着好玩,上不了台。”他安慰我说:“没关系,可以边拉边练。”可是我白天要收税,根本没时间,他解释说排练在晚上。见我还在犹豫,他直接去找了所长。没想到,所长答应得很痛快:“只要不影响收税,全力支持。”

第二天晚上,我就去到了排练现场。那是一座很大的空宅子,里面仅有两条旧长凳、一张破桌子,昏黄的大灯泡下,一些妇女提着火熥(一种取暖的器具)和孩子在这里看排练。

老柯介绍了参加演出的几个人:女演员二十四五岁,是一位漂亮的农家女,扎着两根长辫子;男演员三十来岁,是溪头药店的柜员,人长得高大方正;另外两位拉二胡的,一个是溪头副食品店剁肉的营业员,另一个是当地老乡,加上我一共三个人拉二胡;再有就是老柯,编剧兼锣鼓兼指挥兼导演。

这出黄梅戏不长,半个多钟头,讲的是一对农村小夫妻的故事,丈夫是村干部,带领村民搞生产,与自家搞副业发生矛盾,夫妻间产生了误会,后经丈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终于化解了矛盾,夫妻比翼齐飞。

排练期间,最忙碌的当属老柯,他要给两位演员讲解剧情、教唱腔、摆姿势,又要不时提醒我们伴奏注意节拍,遇到演员唱词不顺畅时,他还得摸出钢笔在唱词纸上现场修改。一旁看热闹的妇女嘻嘻哈哈,一边焐火熥,一边唠“八卦”。小孩子则穿来穿去,追打嬉戏,宅子里面热闹得很。

虽然大家的热情都很高,可毕竟都不专业,十天过去了,戏还上不了台面。

老柯急了,组织大家加班加点排练。清晰地记得,有一天排练直到深夜,我打着手电筒走回税务所,途经药店前的池塘,寒风吹来,冻得直打哆嗦。

好在,有付出就有回报。一周后,我们的节目终于上得了台面了。

除夕前两天,演出正式进行,地点在大谷运乡政府会堂。下午,我们乘小面包车从溪头出发,上岭下岭,蜿蜒崎岖,一个多钟头才到达。那一刻,会堂的演出舞台上,已经挂起了红红的幕布,顺着幕布缝隙往台下望去,挤满了男女老少。

随着老柯的一声鼓击,我们的二胡响起,男女演员先后登场,唱腔字正腔圆,锣鼓声铿锵有力,二胡声悠扬婉转……不时引发观众的欢笑声、鼓掌声,我们的“春晚”演出圆满成功了。

演出结束,夜色已经降临,还飘起了雪花,大家挤在破旧的小面包车上,难掩兴奋,一路上,欢声笑语伴着雪花随寒风在深山飘荡,传得很远很远,远到,直至今日,我仿佛都能听到那时的笑声和对话声。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黄山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