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一天天近了,这几天走在路上,时不时会见到工人在道路两旁的树上忙着悬挂彩灯,市民则忙着选购各种年货。众多的春节印象中,有一样东西始终在我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那就是:春联。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过春节贴的春联,多数是请人写的。邻居家的一位大伯,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十里八乡都很出名,村里很多人都请他写春联。我是家里的老小,每年请大伯写春联是我固定的任务。每次,我都拿着从供销社买好的红裱,早早地赶过去,在他家消磨大半天的工夫,是等待春联,更是痛痛快快地和大伯家比我只大一岁的孙子玩耍。
春联写好,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贴春联。
除夕上午,一家人把院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在炉子上熬好一小锅糨糊,剩下的任务就交给了我。
我先揭下木栅栏门上去年贴的春联,把边边角角清理干净,再用一大块白菜疙瘩,小心地在新春联的背面均匀地刷上一层糨糊。然后踩着凳子,用手把春联从上往下捋过来,轻轻压好。这时候,父亲往往会拿一把干净的笤帚走过来,细心地用笤帚从上到下再轻轻扫一遍,使春联保持平整光滑。
然后,父亲会带着微笑,仔细端详一会儿春联,并时不时地向我提问,比如这个字怎么念,那个字是什么意思。现在我细细想来,那也许是木讷的父亲想要跟儿子沟通,在找话头呢。可惜,少不更事的我,对父亲的问话总是心不在焉,只想尽快完成任务,好享受美食和放鞭炮的乐趣。
春联贴完了,并不完全代表着这项工作的结束,因为,它还要面临第二天的“检阅”。
在农村,大年初一,人们会早早起来给长辈磕头,我们称其为“走节”,通常四五点钟甚至更早就开始了。“走节”时,大家会对家里贴的春联评头论足,而我贴的春联,常常会得到夸赞,这让我心里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因此,在我看来,春联不单单是一副对联,而是饱含了浓浓的爱与情。春联是朴实的,它寄托着农人对来年的向往;春联是温暖的,它里面有爱的温度;春联是喜庆的,它里面有家的欢乐。春联是有生命的,它微笑着看一家人和和睦睦,团团圆圆。
父亲12年前离开我们,去了遥远的天国。如今,我经常梦见父亲,手里拿着笤帚,把刚贴的春联仔细地从上往下扫,然后,笑眯眯地看看春联,再看看我,脸上灿烂成了一朵花。
自从父亲过世后,母亲也跟随我们住进了城里,老家的房子委托给了一位堂哥帮忙照顾。虽然小院已经破败不堪,但在我心中却是永远抹不去的温暖记忆。
又是一年春来到,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这天,我和妻子带着儿子女儿在大街上兴冲冲地选购年货。一片耀眼的红色吸引了我,一个卖春联的摊位前,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春联、福字铺满了一大片,让人眼花缭乱。看着这些温暖吉祥的红色,我仿佛又看到了父亲慈祥的笑容和他手拿笤帚仔细清扫春联的情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瞬间涌上心头。
给人写春联的大伯,前几年已经故去。大伯儿子家也搬到了村北,我们不再是邻居了。但每每见到他们,心里总是暖暖的。大伯的孙子,清华大学毕业后去了国外工作,已经娶妻生子,我们还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
世事沧桑,斗转星移。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事儿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只要春联还在,藏在春联里的爱和情就会像陈年老酒一样,甜在心底,历久弥香。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石家庄市栾城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