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荷花,我其实并不陌生。每年夏天,那粉白色的花瓣和碧绿的叶子就会塞满整个河塘,让人赏心悦目,倍感亲切。而在阅读诗词文章的过程中,我对荷花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记得儿时读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懵懵懂懂,不知诗中的芙蓉为何物;后来读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细细品味,才发觉诗中的芙蓉就是指荷花;再后来,读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发现荷花还有一个名字叫“莲”。荷花、芙蓉、莲,同一种花有三个不同的名字,而且每一个都充满美感,可见人们对其喜爱之深。
荷花的美是超凡脱俗的。不少古诗文在描写荷花时,都将其与女子联想起来,这种比拟实在精妙,一下子就让荷花有了清丽脱俗之感。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将荷花比作女子的衣裳,又以女子的气质反衬荷花的美丽,二者自然地融为一体,充满清新淡雅、纯净芬芳的韵味;曹植在《芙蓉赋》中写道:“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擢茎”,细微、深入、精湛地刻画了荷花的品性,将其与天生丽质的女子形象联系起来,赋予荷花人格化的特征,同时寄托诗人的美好理想,借以赞美人的高尚品德,可谓匠心独运。
荷花的美是充满正气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这样的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将荷花的高雅、正气描绘得淋漓尽致。并且,这种高雅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淤泥形成强烈反差——荷花出自淤泥,却没有沾染淤泥的污浊,它的美,源自对高尚品德的执着坚守,源自骨子里的桀骜不驯。它永远不会与淤泥同流合污,反而在与淤泥的不断抗争中顽强地伸出水面,迎着明媚的阳光绽放,这种美是精神层面的,充盈着浩然正气。
每每品读《爱莲说》,我都会不由地想到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些走上歧途的人,总是将错误归咎于外部环境,但归根结底,外部环境只是次要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坚守高尚的品德。倘若能够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始终恪守内心的原则、保持一身正气,即便外部环境再恶劣,也能“香远益清”,不断成长进步,最终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荷花的美是富有实用价值的。我始终觉得,与其他花卉相比,荷花的身上不仅凝结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能带给人心灵的慰藉,而且它还能为人们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荷花不是孤芳自赏的,它根植于淤泥之中,却又与自然界和谐共处,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净化水质,默默地为改善环境贡献力量。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这样描写荷花:“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可见荷花具有药用价值,其既能陶冶性情、“医治”心灵,又能医治身体、消除病痛。
在欣赏荷花、感悟荷花的同时,我们应当用荷花身上那种可贵的品质、独特的精神,不断激励自己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第三稽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