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马尔萨斯: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

2020年11月11日 版次:08        作者:胡丽娜

马尔萨斯告诉我们两件事:一是要警惕马尔萨斯陷阱;二是要刺激有效需求。后者已被很多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验证是行之有效的。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是英国人口学家、政治经济学家,以其人口理论闻名于世。马尔萨斯的代表作《人口原理》,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受争议的一部著作。而他关于有效需求的学说,则被认为启发了凯恩斯,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源头。

英国首位政治经济学教授

1766年,马尔萨斯出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老马尔萨斯与哲学家、怀疑论者大卫·休谟和让·雅格·卢梭是朋友,受启蒙思想影响很大。《人口原理》正是马尔萨斯在与父亲的讨论中逐渐形成的。

1784年,马尔萨斯进入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791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并且在两年后当选为耶稣学院院士。1805年他39岁之际,担任了新成立的东印度学院的现代历史与政治经济学教授一职,这是英国第一位政治经济学教授(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位政治经济学教授)。此外,他还是伦敦政治经济学学会和统计学会的创始人、英国皇家协会成员。

1798年,马尔萨斯匿名发表了一本小册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人口原理》,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800年,马尔萨斯又匿名出版了一本《对目前供应的过高价格的原因调查》的小册子,提出价格和利润主要决定于“有效需求”。此外他还著有《谷物法》(1814年)、《政治经济学原理——由实际应用的观点考察》(1820年)等著作。

人口论与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认为: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这两者中,人口繁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巨大。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即以1、2、4、8、16、32、64、128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即以1、2、3、4、5、6、7、8、9、10的增加率增加。人口繁殖力与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显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须使其结果趋于平衡。当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加,自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来限制人口增加。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第二版中,提出了所谓道德抑制,即无力抚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如果不实行道德抑制,那么由人口繁殖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产生的贫困和罪恶就无法避免。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呼吁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经济增长的结果如果导致人口增长,则所有的增长成果都会被新增的人口吃掉,然后经济开始下滑,这是一个死循环,这个死循环就是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极为深远。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称《人口原理》是一本天才的著作,他无比感慨地说:“如果是马尔萨斯而不是李嘉图成为19世纪经济学的领头人,今天将是一个明智得多、富裕得多的世界!”《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在自传中提到,正是受到《人口原理》的启发,才诞生了进化论的思想。同时,马尔萨斯也是世界上收获骂声最多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问世开始,就遭到了猛烈的抨击,历史上大概没有几个人的声誉像马尔萨斯这样一波三折。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对污染、人口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忧虑,马尔萨斯陷阱被再次提及:假设目前的趋势不变,资源会逐步减少,人口总量会快速超出食物的供应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甚至断言,在21世纪的前20年,世界将因资源耗竭而导致工业化停滞与环境危机。届时,食物短缺和环境污染导致死亡率上升,世界人口将开始减少。

所幸的是,不论是马尔萨斯陷阱还是《增长的极限》所预言的悲惨场景都没有出现,新的技术革命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人类逐渐摆脱了饥荒、疾病及生存威胁。

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

马尔萨斯以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为出发点,发展了斯密的价值是由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量决定的观点。马尔萨斯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的,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量包括投入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和利润,他宣称劳动的价值本身是不变的,利润是由商品交换中由供求关系产生的“让渡收入”,在市场上的实现取决于市场上是否有充分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人们的购买愿望加上实现这一愿望的购买能力,如果有效需求不足,生产出来的商品就不能全部售出,社会商品的总价值就不能实现,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

商品的有效需求依赖于资本家和工人以外的只购买、不出卖,只消费、不生产的第三种购买者,这些不生产的消费者包括贵族地主和官吏等。为了使他们对于商品的需求成为有效的,就必须给予他们充分的购买手段,首先和最重要的当然是地租,但地租还不够,还必须求助于赋税、国债等。因此,如果取消税赋或者谷物价格过于低廉,第三种购买者以地租和税收为主要来源的各种消费支出就会削减,对社会劳动的需求也会降低,其结果是,劳动阶级在“物价低廉声中过悲惨的生活”。

马尔萨斯看到了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二者相适应,商品价值的全部实现才有可能。因而避免经济危机发生的办法是为全部产品提供有效需求,而要提供有效需求,需要维持一个非生产的消费阶级的存在。

对于中国经济的启示

用技术进步去不断超越马尔萨斯陷阱。逾越马尔萨斯陷阱,可能是人类社会遇到的最大难题。纵观人类历史,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人类都处在马尔萨斯陷阱之中。1800年以后,随着技术革命,人类开始走出马尔萨斯陷阱。现在环顾四周,会发现我们处在一个资源极度丰富的社会,需要担心的是人口缺少而不是人口增加,原因就在于技术进步。但即使如此,类似人类克服地心引力走向太空,并不意味着消除了地心引力一样,资源的稀缺性一直都是存在的。

经济学家保罗·罗默(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共同得主,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创始人)认为,即使资源的有限稀缺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有限资源的创新组合却会产生具有更高需求、更高价值的新产品,而这种创新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对人力资本、创新和知识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中国近年来也不断在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强度。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共投入研究与发展经费17606.1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达到2.13%,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投入年净增量已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增量总和。

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外部环境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的萎缩与市场需求的缩小不可避免。为此,中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为企业减负,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有效需求,是国内大循环系统得以运转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