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于江西有着道不完诉不尽的故事和情怀。在英雄城南昌,坐落着一所人称“赣地英才,辈出江财”的财经老校。根植红色热土,它被一抹抹炽热真诚、激情飞扬的“红色”烘托着、浸润着……
近日,迎着冬日暖阳,记者走进江西财经大学,感受“江财红”,感受江财人的信敏廉毅。
薪火相传的“崛起红”
清晨,走进蛟桥园校区大门,映入眼帘的第一抹红,来自“崛起广场”上雄伟挺拔的红色雕塑,它的基座上镌刻着写有“信敏廉毅”四字校训的红色校徽。清晨的暖阳为“崛起红”镀上一层金光。
“江财是一所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大学,矢志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人才。”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春根告诉记者,“崛起”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印制在每位学生的校园卡上,它代表了江财薪火相传的创新创业精神。
时针拨回1923年,民族工商业方兴未艾。倡导教育救国的先驱们,本着“为商界造学业、开智识”的信念,在南昌市的一隅、当时的湖南会馆内,创办了江西省立商业学校,点燃了江西商科教育的星星之火。此后,学校叠经更名,新中国成立后升格为江西财政经济学院,1996年更名为江西财经大学。
虽数易校名,但1927年时任校长罗静远先生立下的“信敏廉毅”四字校训保留至今,成为江财师生代代传承的信仰。
行走在蛟桥园内,远山淡影,绿意葱茏,大大小小的道路两旁植满了参天樟树,蓝天白云拥着斑斓的枝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李春根向记者讲述着1978年复校时,那段艰苦而又充实的“拓荒”岁月。刚搬到蛟桥园时,校园内一片荒芜,环境脏乱,风沙漫天。师生们一边上课学习一边参加劳动修葺校园,亲手植下了一棵棵樟树。如今,木已成林,曾经的泥土荒山披上了攘攘翠色,有了沁园的长廊与小路,有了蛟湖的曲桥与清波,有了风景独好的江财蛟桥园。
复校后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江财又提出“在红土地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将红色基因注入育人理念。江财自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40余年间,学校师资力量逐年增强,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校园迅速花开五叶,从昔日的一隅之地,发展为蛟桥、麦庐、青山、枫林和共青城五个校区。
吉光片羽的“税票红”
“来到江财,一定要去科瑞文博馆打个卡。”一栋修葺一新的四层小楼是江财的文化新地标,这里聚集了校史馆、校友馆和中国首座以税收票证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
在校史馆讲解员李欣珑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四楼展厅,徜徉在税票的方寸之间,仿佛穿梭于历史长河。“馆藏有许多十分难得的珍品甚至孤品,尤其革命根据地税收票证的藏品是一大特色。”李欣珑介绍,2018年12月27日,国家税务总局以“红色税收记忆”为题材发行了一套9枚印花税票。其中第一枚是一张80多年前的革命根据地税票,就出自这里。
与博物馆沉静厚重气质相辅相成的,是一支青春活泼、热爱税票文化的学生讲解团。“深入了解税票后,我更加喜欢财税了。”吴贝贝来自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今年读大二。新学年社团招新后,这个爱笑的“00后”女孩已经是一名“老团员”了。说起在税票博物馆做讲解员的时光,她放下讲解时的“一本正经”,笑着说道:“当初来这里只是好奇,没想到竟然是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税票知识对财税专业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李欣珑告诉记者,自2013年开馆以来,税票博物馆通常每年接待参观者达万人以上。2016年10月,该馆被全国社科普及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社科普及教育基地”。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了国内首家以税(费)票证及相关史料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术研究机构——中国税票研究中心。今年10月,2020年税票与财税文化研讨会在科瑞文博馆召开。
“税票不仅是纳税凭证,也是不同时期财政、税收乃至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还是观赏性很强的文物收藏品。税票收藏和研究是财税史研究的重要方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黄思明介绍,以税票博物馆为教学基地,江财特色慕课《税票鉴赏》深受全国各大高校师生欢迎。
朝气蓬勃的“青春红”
冬日温暖的午后,红跑道绿茵场,年轻的身影在奔跑、追逐,肆意的汗水和欢笑,为校园涂上了青春的色彩。
“每天清晨打破这片宁静的,往往是我们‘信毅学子’的晨跑和晨读声。”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熊小刚介绍,从2015年开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择优选拔的方式组建“信毅实践班”,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引领和辐射带动全院学生成长成才。除了课堂培养,信毅班还会组织专题读书会、讲座、论坛、辩论、文体、科研、游学、海外交流、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信毅学子’毕业时颁发加盖校级公章的结业证书,得到招聘单位和各高校认可。”熊小刚说。
“用青春书写人生华章。”这是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对学子的深情寄托。一届届“信毅学子”不负众望,捧回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办税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首届“求是杯”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三等奖……
首届“信毅学子”邹冰宇今年已经是财政学研三的学生,回忆起本科期间参加“信毅实践班”的经历,他感慨道,“每天时间被安排得满当当,刚开始觉得很累,坚持久了不仅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锻炼了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为我后来读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家里的长辈也是江财人,从小我就立志来江财读书,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还学了我喜欢的财税专业。”财政学大类大二学生卢羽西虽然没有报名参加“信毅实践班”,但是跑步、学习、泡图书馆……她把每天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我喜欢自由自在地做喜欢的事情,江财正好给了我这种自由成长的氛围。”
厚植沃土的“蛟湖红”
行至一步一景的蛟湖畔,崭新的红色文化标识牌里,藏着蛟湖的老故事和江财的晨夕与四季。移步至蛟桥园内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这个肇始于1923年江西省立商业学校财政信贷科的老牌学院,也焕发着新的生机。
“根植红土地,培养出的财税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学院副院长伍云峰用“又红又专”四个字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伍云峰告诉记者,“红是指思政教育。”江西红色基因得天独厚,红色教育基地和丰富多彩的“红色走读”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专,是紧跟前沿的知识技能。”紧随国家发展战略,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今年在2020级财政学大类新生中设立财政学(智慧财税)专业,致力培养具有财政学、税收学和信息管理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新专业在学生中很受欢迎,报名人数远远超出预期,下一步我们还要进行遴选。”
“学院教研队伍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在国内外同行中颇具影响力。”12月4日~6日,江财承办了中国税收教育研究会2020年年会暨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财税学者汇集南昌,就税收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理论政策等话题展开交流。
伍云峰介绍,近5年来,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5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20余项。
“把学问做在红土地上。”学院匡小平教授负责的《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地方政府债务现状、问题与风险防控研究》等课题,为推动江西经济发展提出了具有操作性建议。席卫群教授研究的江西省县域金融工程建设、营改增对江西服务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对策、江西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多次获得江西省主要领导批示。
黄昏渐至,记者离开时,温暖的夕阳洒落在红瓦白砖上,椅边捧书阅读的同学们融入了蛟湖一景。记者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在江财,江财人都亲昵地称学校为“酱菜”。“酱菜”,这个幽默可爱的“谐音梗”,透着江财人对母校的亲昵,透着物华积淀的久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