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云课堂”开启税收文化之门

2021年02月03日 版次:08        作者:马雪玲

“传承税收历史文化,传播税收现代文明。让我们跟着主播的镜头‘云’看展,一起走进南京税收博物馆,开启税收文化之门……”2020年,南京税收博物馆网络直播、线上活动热闹非凡。

文博云课堂 讲述文物里的故事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聚集地,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学校推迟开学,南京税收博物馆顺应形势,开设了文博云课堂,通过“听文物讲故事”的方式传播税收历史文化,让文博云课堂成为学生从校外获取知识的大课堂。

云端授课是新形式。为了打造生动的文博云课堂,南京税收博物馆创新“事件链”模式,通过以馆藏典型物件说故事的方法,启发学生探究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税收工作的变迁,引导他们开启税收文化之门。

南京税收博物馆还借助微博平台开展“税收知识有奖问答”系列活动,讲解员变身主播,拍摄小视频,以丰富多彩的线上互动方式普及税收知识,活动期间相关微博阅读量约1100万人次,吸引网友参与讨论超16万人次。

讲解员创新 生动讲解入脑入心

面对隔着屏幕的文博云课堂,有时学生很难专注其中。为解决这个问题,南京税收博物馆积极创新,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储备,以个性化讲解的方式,让税收故事入脑入心。

根据小学生群体的理解能力,南京税收博物馆的讲解员将二年级《大禹治水》的课文内容拓展为“大禹治水先治税”的故事,以“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吗?”为切入口,引导小学生们探索博物馆展柜中“遂公盨”(文物仿制件)的时代密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讲解员引导学生们查看“遂公盨”的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让学生们明白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就是通过贡赋的手段,很好地解决了治水所需的庞大物资供应问题。

中学生群体已经有了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南京税收博物馆的讲解员便引导中学生学会“看文物说故事”,如向中学生展示一张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税票执照,让他们通过辨识票面上清晰工整的毛笔字体,结合所学的“摊丁入亩”历史知识,说说自己对“地丁钱粮”的理解。此外,讲解员引导中学生查看税票执照上的细节——“但求无愧我心”字样的印章,通过历史文物了解到古代纳税人的按期、如实纳税的生活情况和心理感受,让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诚信纳税的意义。

文物“活起来” 特色博物馆等你来

2021年,南京税收博物馆将结合2020年文博云课堂探索实践,立足5·18国际博物馆日已经确定的“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的主题,进一步深入挖掘涉税文物资源的历史文化底蕴、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通过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为文物注入灵魂,把文物背后的信息资源整合成影像资料、动漫等电子形式,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此外,南京税收博物馆将以建设纳税服务体验展示区为契机,以“办税服务流程宣传辅导”和“纳税服务体验”动静组合方式,开展面向社会公众及青少年的税法普及教育活动;开展“青少年税法学堂”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在博物馆之外,南京税收博物馆计划以“建党100周年税务文化展”为主题,与文博单位、高校共同策划推出一系列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传播税收文化。积极创建税收普法教育示范基地,以税收博物馆为“点”发挥引领作用,分“线”推进一体多样普法活动,向社会全“面”辐射普法宣传,构建具有南京特色的税收普法工作新格局,推动普法工作落地生根。

(作者系南京税收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