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税方式不断创新,服务温度始终未变——

纳税人杨林峰的税宣印象

2021年03月26日 版次:03        作者:本报记者 李文 通讯员 高爽 胡顺银 刘翠萍

从办税服务厅不断回响“噼噼啪啪”的算盘声到如今电子自助叫号的提示声,从高过胸口的栅栏柜台到智能窗口,从手工开票到机打票再到电子票,从排长队办税到“非接触式”服务……不断创新和便利化的服务举措,让纳税人缴费人在“变化”中感受着税务温度。

第30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前夕,面对上门走访的税务人员,新疆青河县步步高家电城负责人杨林峰说,他对税收的了解是从税收宣传月开始的。杨林峰从1996年开始经营电器,从80多平方米的小商铺开到现在200多平方米的商城。这个过程中,他见证了税收宣传月活动和“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多年来持续开展和形式内容的升级改变。但在他心中,不论宣传方式、办税方式如何改变,税务部门用心、贴心、暖心服务始终未变。

税收宣传:“真诚是最容易打动人的”

“1998年税收宣传月活动,那一年的宣传主题是‘税收管理与依法治国’。我还记得当时是在农贸市场,天气还很冷,税务干部穿着制服为商户、群众宣传税法。当时在我们这样的小县城,大家对税收知识的了解可以用‘匮乏’二字来形容,纳税观念都比较淡薄,加上对税务部门的‘偏见’,大家对税收普遍有一种抵触情绪。”杨林峰回忆道,“那时候,税务干部经常挨家挨户地宣传税收政策,很用心。真诚是最容易打动人的,慢慢地,我们对税务部门的认识也有了改变。”

在杨林峰的印象里,税收宣传月的场面可以用“赶集、标语、喇叭”这几个关键词来形容。“税务干部进入农贸市场布置宣传台,一册一册地摞好宣传资料,让我们有种像过节一样的喜悦。”杨林峰回忆说,“很多群众围过来咨询问题,还有一些人因为好奇过来听税务干部的宣传,热闹的氛围让人至今难忘。也许正是在这种‘喧闹’的税收宣传中,人们朦胧的‘税’意被唤醒,逐渐加深了对税收的认识。”

流程优化:“有了舒适感,更有了一种仪式感”

2008年前后,北京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筹备中。在距离北京2400多公里外的青河县,杨林峰和妻子李霞也感受到了这个小县城逐渐发生着的诸多变化。“青河县有柏油路了,还盖起了小商贸城,我的店也由农贸市场里80平方米的闲散地变成了100多平方米的独立商铺。除此之外,在家电下乡补贴等惠民政策的带动下,我的电器生意更加红火,这些都离不开税收成果的转化。”

因为旧的税务登记证到期,杨林峰在2006年重新办理了税务登记,原本由税务干部手工录入的登记证已经磨得有些破旧,取而代之的是机打登记证。“税务干部‘噼噼啪啪’一通操作,缺什么资料当场一次性告知,怕我记不住还给我列了一张清单。当把崭新的登记证拿在手里了,我觉得自己的生意也走向了正轨。流程越来越优化,让我办税有了舒适感,更有了仪式感!”杨林峰对办理税务登记的种种情景记忆犹新。

杨林峰的妻子李霞告诉记者,2008年,店里的生意越做越大,但同时多了份“甜蜜的负担”。夫妻俩既要忙着送货、进货,又要给购买方开具发票。“起初,我俩不了解办税流程,每次去开票都有些发愁。税务干部得知我的情况后,主动上门送政策,还手把手地教我开具发票。税务干部服务贴心、态度真诚,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我记得当时还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呢!”李霞说。

便捷服务:“越来越智能,越来越省事省力省心”

2018年,税务系统迎来了重大改革——国税地税机构合并,纳税人只需要进一个厅就可以办理完所有的涉税业务。“虽然还是同样的大厅,看似没变化,我们的办税体验却大大升级。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政策图文第一时间全知道。绝大多数业务不再需要去大厅,通过电子税务局和手机APP办理方便又快捷!现在的纳税缴费服务越来越便利,越来越智能,越来越省时省力省心!”杨林峰说道。

去年2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杨林峰正为无法正常完成税控盘抄报税会产生逾期违规行为发愁时,接到了税务干部的电话,“了解我申报中遇到的问题后,税务干部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云辅导’我成功完成了纳税申报。”杨林峰说,“非接触式”办税方式的推行打破了空间的界限,他是县里最早一批通过线上申领、邮政渠道收到发票的纳税人。

“春风税暖企先知。”杨林峰感叹道,与税务部门打交道20年有余,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纳税人缴费人对涉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暖心,税务部门的服务贴心,便民办税‘春风’特别给力。我们期待与税务部门一起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