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东交民巷里的红色记忆

2021年05月11日 版次:08        作者:本报记者 姜赫 图/文

■图说心语

行走在北京东交民巷,光影交织中,当年的使馆建筑群静静地向过往路人展示着历史的沧桑。

原俄国使馆武官处也称俄国兵营,位于东华门街道东交民巷29号、31号。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平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身为国共合作代表的李大钊,携家人秘密转移至东交民巷的原俄国兵营内办公。

1927年4月6日,大批军警强行闯入使馆院内拘捕了李大钊等革命志士。在《狱中自述》中,李大钊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此后,社会各界营救李大钊未果,4月28日,在西交民巷的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登上绞刑台,“神色未变,从容就义”。

旧兵营是李大钊在北京的第八个、也是最后一个栖身之所,与其说这里见证了他被捕的至暗时刻,不如说一直昭示着这位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勇气与决心。

当年的外国使馆如今已成为最高法、最高检等政法机关的所在地。这些建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作出的牺牲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