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旋律优美的《沂蒙山小调》被广为传唱,更增加了人们对沂蒙山区旖旎风光的向往。
紫藤花开的季节,我和几位青年干部来到了《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山东省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
这个依山而建的小山村,仅有一二十户人家,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的风貌。附近的山石都是白色的,或大或小,或方或圆,参差错落,层层叠叠。勤劳智慧的先民,就地取材,垒成石头屋子。这些石屋子,与大山融为一体,远远望去,分不清是白石还是石屋。
白石屋村的村头,有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当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题写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八个红色大字。绕过这块石头是一座红色琉璃瓦连心凉亭。过了凉亭,有一条小路,路边开满了紫藤花。
每穗紫藤花由很多小花朵组成,这些小花朵,像一把把撑开的花伞,像一张张激流勇进中的风帆,随风摇摆,婀娜多姿。花穗从上到下,越来越紫,每穗花都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艳丽异常!
继续往前走,一块两三米高的巨石,屹立在一座石屋旁边,一棵紫藤树从石底缝隙生长出来,三四条扭曲而又相互缠绕的枝条攀爬到石头房子的最高处,又弯腰折到石屋的屋檐下,顺着屋檐开出一串串紫藤花,犹如水帘洞的水帘,给石屋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村中间的一座石屋前,一个硕大的紫藤花架,将整个院子都遮盖起来,人走在院子中,仰头便可看到如紫晶石般的美妙世界。
从紫藤花架下出来,便来到了抗大一分校纪念馆。抗大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简称,其前身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在陕西瓦窑堡成立,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址迁往陕西延安,共有12所分校。其中,抗大一分校是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培养干部最多的一所分校。
1939年11月15日,校长周纯全率校部3000余人,开始了行程3000余里的东迁,由太行山区东迁到沂蒙山区,在山东敌后艰难办学。他们坚持“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敌后办学经验,配合主力部队进行了百余次战斗。其中,大青山突围战就是以抗大一分校学员为主体的一次著名战役。
1941年11月30日,抗大一分校及山东党政军机关近6000人,进驻大青山一带。恰逢日军独立混成第十旅团及周围据点日伪军5000余人对大青山地区进行“清剿”,而我方有战斗力的人员仅有几百人,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险恶遭遇战就此打响。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临危受命,沉着指挥抗大学员掩护山东党政军机关胜利突围。在这次突围中,抗大一分校的近千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
通过讲解员的讲述,我们还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拥军故事:32名沂蒙妇女在冰冷的河水中以瘦弱之躯扛起门板架起“火线桥”;沂蒙红嫂明德英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伤病员;沂蒙母亲王换于办起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86位革命后代……
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我们见到了《沂蒙山小调》的第三代传唱人宋守莲,院落南边紫藤花环绕的草棚内,宋守莲老师动情地演唱起来,“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原汁原味的《沂蒙山小调》,从紫藤花下传出来,如奔腾的烈马,奔向天蒙山极顶,如涓涓的清泉,婉转流淌到山脚下的清潭!
伴随着悠远的歌声,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阮若珊、李林创作时的场景,这对年轻的夫妇,坐在一块大白石头上,一人作词,一人谱曲,创作出花鼓调《反对黄沙会》,正是这首淳朴的民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沂蒙有志青年走上抗日战场。后来艺术家们又对这首歌进行了再创作,定名为《沂蒙山小调》,并逐渐唱遍大江南北。
《沂蒙山小调》探源结束了,但这背后的故事、白石屋村的白石与紫藤花,我却久久难忘,就像“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一样,在我的内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作者: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现工作于国家税务总局昌乐县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