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传新绿 东山日月“昌”

2021年05月26日 版次:03        作者:本报记者 叶生成

“举首不见秃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近日,记者走进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岛,只见治沙书记谷文昌当年的愿景已变为现实。在活力迸发的生态旅游岛,记者追寻谷文昌足迹,听取税务人的讲述,感受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治沙造林育宝岛

上个世纪的东山岛,百姓在风中挣扎、在沙中刨食,在当地人眼中,“治沙”是神仙都难办的事。然而,这件事被一个人做成了,他就是共产党员谷文昌。1953年,时任东山县县长的谷文昌立下“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誓言,带领东山人民踏上了治理风沙的征途。

治理风沙,谈何容易。面对沿海地区普遍面临的这一“神仙级”挑战,谷文昌带队走遍全县412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查风源、查风口,广泛征求各界群众意见,制定治理风沙的方案。怀着“十年内全面实现绿化,根本解决风沙灾害”的美好愿景,谷文昌开启了全民种树尝试。

到1955年,东山第一次发现了成活的树苗,树苗的品种叫木麻黄,仅仅有三株。但就在局部试种成功后,这些“希望之树”又被持续一个多月的倒春寒摧毁……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谷文昌,却从未将他打倒。他成立了一个由林业技术员、领导干部、农民组成的造林实验小组,从每十天一种的旬旬造林“笨”办法起步,逐步探索出“大坑深栽、客土栽种、适时种植、雨天造林、保护管理、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要点,并在全县推广。

经过几十年接力建设,沙山黄土已变为绿水青山,东山县绿化面积达到96%,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在一道道绿色长城守护下,东山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东山的治沙经验也成为福建沿海4000多公里海岸防风治沙的模板。

治税带队利国民

为进一步发展东山经济,谷文昌带领群众兴建国营盐场、发展渔业生产、大搞技术革新,为东山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随着盐业迅猛发展,盐税成了全县支柱财源,出现了“小县大财政”的可喜局面。

“谷文昌坚持开源节流,要求税务部门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征税。”东山谷文昌精神研究会会长黄石麟对记者说。1953年,以经营小杂货摊谋生的朱进宝因不了解税收,在税征员上门时与其发生了言语冲撞,杂货摊每月的税额被提高了5倍,这让朱进宝一筹莫展。情急之下,朱进宝把苦诉到了谷文昌那里。听完朱进宝的倾诉,谷文昌说:“纳税是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我谷文昌如果经商,也会按照法规纳税。但是,如果有税征人员以权践法,待查明后,一定会处理,请你放心!”

当天晚上,税务所长找到朱进宝赔礼道歉,诚恳地告诉他:“谷县长查询了按法收税的事情,责成我立即调查你所反映的问题,还要求把调查处理情况向他汇报。”在把调查结果反馈给朱进宝后,税务所长当场撤回多开的那张税单,并对当事人作出了严肃处理。面对这一结果,朱进宝心悦诚服,当即缴纳了应缴税额。

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谷文昌在当地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1981年,谷文昌长眠于他当年率领干部群众战天斗地的赤山林场。2009年9月,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先祭谷公,后拜祖宗”成为东山代代延续的一方习俗。

赓续前行开新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年来,福建税务活用红色资源,引导广大税务干部重温党的光辉历史,让谷文昌精神成为激励税务人赓续前行、奋楫争先的强大力量。2020年,东山县税务局荣获漳州市营商环境纳税指标第一名。

水产品行业是东山县的特色行业,该行业的出口退税数额大、情况复杂、民众关注度高,一直都是税务部门执法管理的重点。今年,东山县税务局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梳理细化31项公示事项,优化涉税办理流程,确保执法行为可看见、可记录、可回溯,把水产品出口退税打造成税收执法品牌。为全面优化服务,东山县税务局加强办税服务厅绩效考评,全员工作热情高涨,甚至“抢号”为纳税人办税。

“根植于谷文昌精神的发源地,我们将持续开展‘寻谷文昌足迹’系列活动,把谷文昌精神贯穿于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让全局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东山县税务局局长曾一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