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为主题的上海税务青年沉浸式思政课拉开帷幕。这是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迎接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尝试,活动分为 “觉醒”“抗争”“新生”“开放”“逐梦”5个篇章。该活动取材于上海红色历史,穿越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5个历史阶段,以舞台情景剧的形式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过的峥嵘岁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与舞台上青年们的演绎相比,情景剧背后的真实人物和事迹更为精彩,令人回味,催人奋进。现从中选取了5个故事,带您共同追忆上海红色岁月里的初心使命。
觉醒
老党员的峥嵘岁月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誉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大量移民从外地涌来,其中以宁波移民数量最大。
1935年,17岁的胡杰像很多同乡一样,从宁波余姚偏僻的乡村来到上海。他经人介绍,在北京路(今天的北京东路)的宏大床店做账房先生。当时的北京路属于英租界。在这里,胡杰看到的不是上海的繁华,而是人民遭受的屈辱和痛苦。
1938年,胡杰辗转到宁波广丰油墨行做会计。由于日军战机的疯狂轰炸,这座城市很快变得满目疮痍。1940年8月,他再度回到上海,担任良辰化学药品厂采办会计。而担任采办主任的叔叔胡定国,却在出差途中遭遇日军劫财,被枪杀在小河岸边。
此时,胡杰深深体会到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之时,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浪潮中如此无力。
1949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发展经济逐渐成为重中之重。到1952年,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完成了旧上海到新上海的转变。胡杰也在这一年,考入上海市税务局卢湾区分局,成为第六稽征组一名专管员,负责服装行业的征管工作。1960年,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今年,胡杰已经103岁了,是一名有着6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之际,他动情地说:“只有国家强大了,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家作贡献。”
抗争
我与新四军的不解之缘
上海市税务局第三稽查局有一位退休干部——程晓明,他始终致力于宣传新四军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事迹。
程晓明出生于新四军家庭,父亲早在1945年的战争中不幸牺牲,当时他的母亲已怀孕,行军数月后生下了他。解放战争时,母亲随军作战,他被寄养在老乡家里。正是这段不平凡的童年经历,铸就了他坚定的党性和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待到征兵时,他毫不犹豫地参军入伍,复员后在税务局工作始终兢兢业业,直至光荣退休。
退休后,程晓明原可以颐养天年,然而内心深处对党的挚爱以及对新四军深厚的情感,促使他积极投身于弘扬新四军精神与文化的事业中。他加入了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先后走访了300多位参加过新四军的老人,整理出100多篇回忆录,还制成了一套网络读本,这些都成了珍贵的革命史料。
2010年,程晓明等人出资出力,创办了上海市第一家民办“新四军纪念展馆”。同年3月27日,纪念展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了49大块展板、147张照片,还有各种纪念章、军功章、烈属证、有关新四军的书籍和革命前辈的书画作品等。许多新四军老战士慕名赶来,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手捧着当年的物品激动不已。展馆的落成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诸多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无论是病痛的折磨还是疫情影响,都磨灭不了程晓明宣传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激情。他说:“只要我想到我父母的经历,想到新四军精神,我的心就永远不会平静,宣传新四军和党的光荣传统,我一刻都停不了。”
新生
我与税务共成长
今年87岁的蒋志清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蒋老”。1950年5月他进入税务局工作,1994年6月退休后,又工作了10年,总计工作了54年。蒋志清说,这些工作经历正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至今仍历历在目。
蒋志清投身于税务工作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其工作的地方位置偏僻,交通受限,物资更为匮乏,条件十分艰苦。
50年代中期,蒋志清在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税务所任副所长,曾先后3次被陈云同志接见。1955年5月和1956年春,蒋志清两次受邀参加了粮食统购统销主题的会议以及经济工商界座谈会。
20世纪80年代,蒋志清任青浦县税务局国营企业所所长。为了在帮助企业的同时增加税收收入,近天命之年的他主动到企业调研、摸清企业问题、解决企业难题。对于青浦化肥厂包装化肥的塑料编织袋成本上涨,售卖过程中却被浪费的情况,他提出让化肥厂向农民回收包装袋的设想。他邀请相关单位共同研究后,在兼顾工、贸、农三方利益的原则下,顺利就回收价格、数量指标等问题达成了协议,不仅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还增加了税收收入。
蒋志清十分关心青年人的成长。他说过:“社会发展为青年一代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我衷心希望青年一代能够接力奋斗,传承我们的精神,在提高为社会、为民众服务水平中建功立业。”上海青年税务干部纷纷表示,将以蒋老为榜样,传承这份“忠诚、担当、为民”的优秀税务精神,敢于担当,勤于作为,在党的领导下不负时代重托,奋勇砥砺向前。
开放
发票里的改革故事
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浦东新区开发开放,许多外国企业来到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开设公司,其目的之一就是与中国国内企业直接进行贸易。但是在当时的机制下,保税区内的企业无法直接从事内贸,更无法直接开具增值税发票。保税区是对外交流的窗口,却成了与中国市场隔绝的“孤岛”。
为了解决内贸难题,上海市保税区税务局与保税区管委会贸管处开展了多次联合调研,并请示上海市财税局、浦东新区财税局,形成多份调研报告和工作建议,最终明确由保税区内企业组成会员市场,以市场名义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运转模式,并围绕发票集中监管形成了一套涉及发票开具、设备托管、凭证管理和业务追溯等环节的完整工作机制。
1993年11月29日,上海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在外高桥保税区正式成立。成立不到3个月,销售额就达1067.79万美元,成为上海经济改革的样板市场。市场的建立运行,有效推动了外高桥保税区内企业的正常运营和良性发展,也让保税区真正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拓展保税功能和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平台。
虽然因税制变化,原有的模式不再延续,但这种勇于大胆创新突破的思想力量,却一直被浦东税务人所传承。20年后,2013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外高桥保税区再一次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新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逐梦
始终如一
上海,一座点燃梦想、书写辉煌、拥抱世界的城市。虹口,一片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创新创业的沃土。在这里诞生了一个“劳模所”,曾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连续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等30余项荣誉,它就是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虹口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以下简称“虹一所”)。
今年5月的第一个工作日,是“虹一所”副所长陆幸华退休前的最后一天。早上8点30分,一位纳税人匆匆跑进来,坚持要找陆所长帮忙办“红冲”业务。来人正是10年前曾求助过陆幸华的财务人员陈先生。
那是一个台风来袭的周五。17点,刚参加工作的陈先生带着一百多张快过期的红字发票冲进办税服务厅。当得知若不能及时做完红字发票,陈先生不但会因工作失误被开除,还会背负几十万的税款时,陆所长立即决定加班,带领发票组组员一起,手工录入发票到凌晨。这次,陈先生又带着一张错票来到办税服务厅,只为重温当年的情景,再亲口道声感谢。
但是,每天早上8点都准时到岗的陆所长,今天却迟迟没露面。“请原谅我无法亲口和大家说再见。”她发来一段留言,“能够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税收事业,献给有需要的人,不负韶华,青春无悔。”她曾是投身金税三期等重大改革任务的“顶梁柱”,是连续14年奔赴大铭敬老院做志愿服务的“有心人”,也是坚守一方窗口的金牌“店小二”。今天,她把光荣使命交予青年税务人,希望他们始终如一地传承“虹一所”为民服务的初心承诺和为国聚财的使命担当。
“虹一所”的成长历程,正是上海市税务系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一个缩影。上海税务立足税收领域,创先进、争优秀、当先锋的本色将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