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税收改革:挑战与影响

2021年06月16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姜赫 通讯员 左玮琳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线上主办了“全球化与国际税收”主题讲座。牛津大学研究员廖体忠作为主讲人,分析了全球化特别是垄断资本给国际税收体系带来的挑战,从经济、法律和技术等多层面,阐述国际税收改革带来的影响。

国际税收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垄断资本主义

廖体忠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现行国际税收体系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双重不征税问题,即跨国企业利用现有国际税收规则存在的不足,以及各国税制差异和征管漏洞,实施避税行为。目前,通过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行动计划,该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垄断资本主义导致的税基分配和利润分配不公,这是目前国际税收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

廖体忠分析说,垄断资本主义给国际税收体系带来的挑战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跨国企业集团的协同效应。在深度融合的全球价值链中,一家企业能够通过横向整合和垂直一体化,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环节,控制一个以上的生产或销售环节,使企业拥有全价值链或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从而实现规模收益、成本降低以及对剩余利润的集中和垄断。

二是无形资产的垄断。无形资产的垄断拿走了价值创造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留给价值链上其他环节特别是生产环节的利润会越来越低,因为无形资产是垄断的,生产环节是竞争的。

三是资本的垄断。如果一个国家投入的永远是劳动,而投入的资本总量不足,那么回报会越来越小。长此以往,拥有资本和投入劳动的国家之间的回报差距会越来越大。

四是数字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与扩张。数据垄断公司的算法和商誉都具有强大的垄断力,数据的垄断和算法的垄断会成为第三方进入市场的障碍,从而产生绝对的垄断优势。

五是垄断条件下比较优势的消解与绝对优势的扩张。数字经济时代,一个拥有更多数据的国家,能够把在某个行业拥有相对优势的国家从该行业挤出。据麦肯锡统计,世界上2/3的收益都是来自年入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这些大的公司不仅相对于其他小公司、同业公司形成竞争,控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甚至控制政治。以上问题将导致利润高度集中于垄断公司,留给其他公司的比重很低并不断下降。高收入国家可以通过无形资产垄断来“盘剥”世界,引发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利润与财富分配不公。

国际税改的目标:形成国际税收共治机制

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税收改革势在必行。廖体忠介绍说,针对垄断资本主义带来的挑战,OECD牵头包容性框架成员,对运行近百年的现有国际税收体系进行改革。2019年,OECD发布包括支柱一、支柱二在内的数字经济税收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支柱一旨在建立新的联结度,通过单一税制和统一公式向市场国分配剩余利润和征税权,不再适用独立交易原则。支柱二聚焦设置全球最低税率,确保跨国企业承担不低于一定水平的税负,遏制全球化背景下困扰各国的国际税收竞争问题。

国际税收改革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廖体忠进一步阐述说,从经济层面来看,在税收上可能将企业集团视同单一法人对待,即通过单一税制将部分跨国公司利润分配给市场国,以打破跨国公司的利润垄断。

从法律层面来看,人们将期待国际反垄断法的诞生,并且期望国际税收公法的诞生,从而推动形成真正的国际税收共治机制。

从技术层面来看,根据支柱一方案,通过统一公式,跨国企业将通过销售与市场国产生税收管辖权联结,建立新联结度的市场国将参与跨国企业集团收益的全球化分配,基于单一税制的公式分配法将从此登上历史舞台。此外,根据美国新提案,适用新规则的100家跨国企业集团在利润计算与分配问题上将告别独立交易原则,未来独立交易原则和非独立交易原则将双轨运行。

中国同样面对全球化和数字经济的挑战。廖体忠指出,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格外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利润与财富分配问题。他认为,政策选择应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同时尽早做好修订法律的准备;在技术层面应着手针对跨国公司利润水平监控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实施新规则未雨绸缪;如果全球最低税率得到通过并付诸实施,需要提前做好经济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预案。

本次讲座还就美国拜登税改及碳税改革做了介绍。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教授何杨主持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