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绩”因:1930年的一份训令

2021年06月18日 版次:04        作者:何强

历史,是一条“本来”之路,而又通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是现实中把握的历史。在这个夏日,我虔敬地回顾一个百年大党“来时的路”,灵魂的洗礼迈步“雄关漫道真如铁”,与那氤氲莽苍的“遍地英雄下夕烟”一同,回到西柏坡,回到杨家岭,回到大草地,回到井冈山,回到“星星之火”的“燎原”,回到一艘红船的摇橹起航、劈波斩浪……

是的,我以阅读的方式回到历史的“现场”,重返现实的“出场”,从现实走向历史的深处,从历史抵达现实的高度,千重音画令人不自已怦然心动,万般形声叫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仿佛孩子依归永生不忘的父母怀抱,时常重温历久弥新的故事,总能够不断获得新生、滋养、淬炼与成长。

历史的课堂与生俱来、无处不在,每一个人置身其间、目视神遇,想必都会有各自所在的发现。作为一名税务工作者,我在浩繁的党史卷帙里格外瞩目“税”的字眼,又由于所在绩效管理的具体岗位之故,一旦邂逅“绩”的掌故定然喜不自胜。

由是回溯,1930年以一种别致的意味向我开示。

这一年,我又见毛泽东写于5月的《寻乌调查》里的“税”。一篇深入、唯实的调查研究报告,一段家国旧貌的生动写照,启迪忝列税务战线已历23载的我,该如何了解和分析税收乃至政治、经济、社会的实况。从一域而观天下,复盘旧社会税赋制度在底层运行的百态风俗画,更真切感知税收之复杂,更痛切感受民生之不易,更深切感叹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之伟大,进而对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本质生发更加刻骨铭心的感悟。

这一年,我更识3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第5号训令——《关于官兵考绩的训令》。这是一份以红四军军长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名义发布的训令,旨在对军中各级官佐进行考绩调查,便于上级指挥机关对其施以指导、纠正和教育,以确保官兵一致,奋勇猛进,歼灭敌人。正是这份距今91年的训令,而且极有可能是党成立以来专门针对考绩制发的第一份文件,让我穿越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得有机缘走近党史“绩”因。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对我而言,一份报告和一份训令让1930年变得特殊起来。此间,我想特别言说的是这份有关官兵考绩的训令。我沉浸于文件之中,斟字酌句,钩沉绩效考核的党史线索,悉心领悟一支军队考绩之法的宏旨要义,好比当下与过往的会师——当下在过往寻得源头,过往也便在当下生了根本。

这是一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支新型军队的官兵考绩训令。

“照得军官、军佐之任免升调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于战事的胜败和工作的利钝,所以要有考绩调查……”,训令开门见山指出开展考绩的意义,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对红军的重要任务、面临形势、存在问题、考绩意图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继而就规定教育系统、实行测验制、调制官兵考绩表、各部处之教育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办法。

考核体制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下考一级的原则。军官教育归军部,士兵教育归纵队,军部只给以教育方针的指示。大队测验兵卒,支队测验军士,纵队测验下级干部,军部测验中级官佐。

考核内容及指标针对兵卒、干部、中级官佐,按调查、测验、考绩三项分别设置,各有侧重。其中,调查涉及官兵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入伍时间、奉任现职日期、参加红军前后经历、参战及负伤次数等;测验涉及理论水平与技战术,对兵卒侧重于典、范、令、游击战术、操场、野外动作,对干部侧重于战术原则、射击学理、阵中要务;考绩涉及具体作战能力和表现,对兵卒突出个性、嗜好、能力,对干部和中级官佐突出主张、管理法、训练法、游击工作、指挥能力及果断、个性、命令之执行、在士兵中之信仰。

考核部门包括军需处、军医处、副官处。职责分工是,军需处对于各纵队经理人才,应每月出试题,举行道尔顿式之测验(一种借鉴国外的考核方法),尽可能地予以工作之指示,用开会方式予以教育;军医处对于医官、看护士、看护兵、担架兵等,亦须有计划地施以普通医学、药物学与救护教育,并行测验;副官处对于各级副官之管理,须时常予以指示并开会讨论心得,纵队或支队副官应时常召集马夫、伙夫、挑夫、公差等训话。

训令虽全文仅仅1400多字,却在一定意义上涵括了绩效考核的诸要素。值得注意的是,对全军官兵教育训练的迫切需求贯通全文,而且通过考绩将用人行政从“无计划”变为“有计划”。可见,官兵考核的过程即是教育训练的过程,教育训练的过程即是官兵考核的过程,战教合一、考用协同,考核与教育互为表里,教育与用人紧密相连。

从这份训令中觉见现代绩效考核的历史烙印,如果把目光投向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则不难理解考绩与教育何以能够“为一”。现代人但凡上过学读过书,谁都不会有免于“考试”的经历。国学大师钱穆考证,考试两字之原始意义,考指的是考绩,试指的是试用。在古代考试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乡举里选、九品中正制、科举等一脉相承,也属于官吏考课制度范畴。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考绩就是考核绩效了。而今看来,无论作为在校学生,还是开启职业生涯,终身教育便是终身考核,这其中固然不乏“他者”的约束,但“自我”的塑造恐怕才算久久为功了!

这是一份中国共产党锻造人民铁军的官兵考绩训令。

要更深刻理解这份训令,则必须更深入了解发出这份训令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而要更深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则要回到古田会议,回到井冈山会师,回到秋收暴动,回到南昌起义,回到北伐战争……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一万余人陆续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支中国共产党军史上最早的红军,之所以称为“红四军”,探赜索隐方知其间大有深意。

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大革命的洪流,在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工作。1926年初建立由共产党员叶挺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独立团兵出韶关揭开战争序幕,一路先锋,挺进湖南,兵临武汉,连克汀泗桥、贺胜桥,率先攻入武昌城,成为赢得“铁军”称号的第四军中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1927年8月1日,第四军由中国共产党掌握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后,为发扬“铁军”英勇作战的光荣传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番号应运而生。

“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红色政权依靠红色铁军发展和保卫。然而,在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后,红四军出击东江失败,部队思想混乱、士气低迷,面临严峻考验。1929年12月,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使军队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官兵考绩训令正是古田会议之后不久发布,由作为军事指挥员的军长和体现党对军队领导的政治委员共同签署。同日,还发布了征募和教育新兵问题的训令,规定征募新兵之资格、征募职权及检查手续、新兵教育,要求对新兵教育训练至相当时期及有相当程度时,始补充入连。而在官兵考绩训令发布8天前的3月21日,整顿军风纪的训令发布,重申三条纪律六大注意(后来修订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古田会议之后,紧锣密鼓接二连三发布的一系列训令相配套,可以说为打造人民铁军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份训令,一支铁军。跨越时空,党史“绩”因跃然呈现,撩拨我的思绪,飘向远方。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考绩训令的内容即有充分体现。同时,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前提,既坚持古为今用,又不排斥洋为中用,道尔顿测验制的引入便是典型一例。在铁军考“绩”中寻觅革命遗“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到“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无时无处不在昭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自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了!

党在1930年的一切不平凡壮举,都源自年初一个彪炳史册的开头。

1月5日,距离古田会议会址不到一公里的赖坊“协成店”,成为瞭望中国革命未来高潮的历史塔台。一间阁楼,一盏油灯,一个身影,一支毛笔,一封震古烁今的长信,这就是毛泽东在戎马倥偬之际写下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秉笔直书,以全面、系统、辩证、发展的论述,批判了党内一些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指出了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我一遍又一遍拜读这篇光辉文献,在器识宏阔的叙事图景里,既看到了“税”的因子,又感受到了“绩”的质地。“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对于赋税问题一针见血的分析,成为论证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很快会要到来的一个重要论据支撑。同时,从“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这一画龙点睛的论点,亦可洞悉之后包括官兵考绩等一系列训令发布的深谋远虑所在。

木之长者固根本,流之远者浚泉源。历史的本源蕴藏现实的力量,学习历史无疑是传承与开创的渡口。迷时师渡,悟时自渡。以历史为师,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在时代答卷中考出优异成绩,伟大梦想的实现总会像那极富诗意的预言——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党史的1930年,是扑面而来的“绩”因让我们“记”忆深刻。梦想照亮现实,“记”忆辉映“绩”因,每个人都会有所遇见,所有人都将重逢。因为遇见而觉解,因为重逢而鼓舞,党史的每一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