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 焦桐有声

2021年06月21日 版次:05        作者:孙丽娜 胡冰 李莹莹

【小档案】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兰考县任县委书记的一年多时间里,带领兰考人民治理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改变了兰考县的面貌。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时指出:“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豫东平原,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九曲黄河在这里转过最后一弯,掉头北上,直奔浩瀚渤海。

芒种时节,走进张庄村,只见幸福路两侧五彩月季随风摇曳,特色小店鳞次栉比,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轻轻推开“游家小院”的门,青砖铺成的院子里,核桃树上的绿果盈盈可人,黄瓜、豆角等时令蔬菜长势正旺,贪婪地吸吮着清晨的露珠。

若把时光的长镜头拉回到60年前,“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这是当时包含张庄在内的兰考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过去吃不饱饭,如今算上务农、务工、民宿和家里馒头店的收入,一年下来小二十万。不只是张庄,兰考能有这么大变化,最感谢两个人,焦裕禄带咱治了沙,习总书记领咱脱了贫!”站在自家小院里盘算着今年的收成,“游家小院”的主人游文超道出了兰考人走上“幸福路”的密码。

焦裕禄精神聚人心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是穆青采访兰考县时留下的印象。

张庄村紧邻黄河,是当时兰考最大的风沙口。在这里,焦裕禄找到了防治风沙的良策,打响了“第一枪”。随后,在他的带领下,兰考干部群众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除三害”运动。

“当时,数万名干部群众齐上阵,红旗飘飘,场面壮观。大家挖淤泥,埋沙丘,干得热火朝天。”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今年70岁的游文超用双手比画着,情绪有点儿激动。当时,他只有十二三岁,是张庄村参与劳动的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个。“焦书记肯吃苦,跟老百姓亲,当时没想别的,觉得只要按照焦书记的指示干,就一定能成功。”游文超说。

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三害”得到了有效治理。1965年,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最缺粮的县初步实现粮食自给,许多生产队还有了储备粮。然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却没能看到这个场景,于1964年5月14日病逝,年仅42岁。改革开放后,“三害”在兰考成为历史,但贫困却始终是压在当地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

将焦裕禄精神融入脱贫攻坚之中,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2014年,兰考干部立下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军令状。全县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实施一系列精准扶贫举措,发展特色种植、红色游、乡村游,整治村容村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经过三年的努力,2017年3月,兰考成为全国首批、河南省第一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有47年党龄的老党员游文超积极响应村两委号召,利用金融扶贫政策贷款12万元,把家里的老房子改建成特色民宿,起名“游家小院”。“游家小院”2016年5月改造,8月营业,当年就有不错的收入。在游文超的示范带动下,张庄村40多户村民陆续干起农家乐,很快,不少贫困户和游文超家一样,靠民宿脱了贫、摘了“穷帽”,过上了舒坦日子。

张庄的嬗变只是兰考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缩影。“摘帽”后,兰考县延续脱贫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现如今,兰考“三害”没有了,当地的蜜瓜、红薯、花生成了兰考的新三宝。

人还是那些人,为啥这几年就能翻了身?

游文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要感谢焦书记给咱留下的这股子精神气儿,引领老百姓改天换地奔小康。要是焦书记看到现在的兰考,他该多高兴啊!”他说,这些年,通过群众路线教育、脱贫攻坚,焦裕禄时代的干部作风又回来了。

“焦裕禄同志在重重困难和压力面前,表现出来的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高尚品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我们党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50多年来,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不因岁月流逝而褪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淡,至今仍有直指人心、触动灵魂的力量。”焦裕禄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文凯说。

泡桐铺就致富路

是的,焦裕禄一直都在,他始终活着,活在群众心里。他不仅留下了实干的精神,更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可以说,当年兰考在焦书记带领下为了防风固沙种下的泡桐树,给了村子这个机遇。”提起焦裕禄,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委会副主任徐永顺话语间流露出感恩之情。

当年,为了防治风沙,焦裕禄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兰考广植泡桐。过去,人们只是把它当柴烧,用它制作普通家具。20世纪90年代,专家考察后认为,长在黄河故道沙土中的兰考泡桐,“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具有纹路清晰、不易变形、抗腐蚀性强、声学品质佳等诸多特点,是制作古筝、琵琶等乐器音板的上佳材料。一时间,兰考的民族乐器加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祖祖辈辈拿惯了锄头的农民,靠着盐碱地里长出的泡桐木,拨动了畅想美好生活的琴弦。

而徐场村,是兰考乐器作坊最集中的村,被称为“中国民族乐器村”。

“在徐场村,人们没时间闲聊,家家户户都在忙生产。”徐永顺指着整洁宽敞却稍显冷清的街道说。随手推开一家名为“真秦乐器行”的大门,场景令人眼前一亮:院里整整齐齐摆满了制作古筝的原料,古色古香的前厅里陈列着数把制作精美的古琴、古筝。

“这把古筝是我们琴行的中高端产品,市价在2万元左右。我们也不愁销售的事儿,网上就能卖,物流也很方便,每天下午5点,村口的广场上都会有物流卡车直接来收货。”身穿粉色中式复古长裙的琴行负责人郭爱玲指着其中一把古筝介绍道。

十几年前,郭爱玲与丈夫前往上海开始学习制作乐器,学成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回乡创业。现在,真秦乐器行拥有古筝制作工人近20人,一年制作古筝达3000多台。

“婶子,这是你家要的琴包,有啥需要随时打电话。”还没等郭爱玲介绍完,就有位年轻小伙子敲门来送琴包。

“在徐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民族乐器制作的全流程产业链。”徐永顺说。村里八成人会做琴,60%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乐器工厂,年收入一般都在七八十万元以上。除此之外,还有缝制琴包的、做琴弦的、开电商的、办培训的……不用出村,人人有活干、有钱赚。2020年,全村产值突破1.2亿元,仅民族乐器产业这一项就使全村村民人均收入增加1.2万元。

村民徐会平家位于村西头,坐落在院子正中的三层小洋楼配上粉色的外墙,透出一丝雅致,跟旁边一个破旧瓦房形成鲜明对比。

“这座三层小楼是新盖的,旁边的那座瓦房是家里的老房子。以前生活全靠种地,收入有限,整天为了钱发愁。现在,我们家的琵琶坊越办越大,不仅房子盖起来了,两个孩子也都学有所成,我们家也在2015年摘了贫困帽,我打心眼里觉得美滋滋。”徐会平一边清点琵琶成品,一边开心地说。

徐会平夫妇都是残疾人,他们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从1993年起他和妻子就在自家办起了琵琶加工作坊,多年的经营也让徐会平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徐会平的女儿徐思情更是在大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专修琵琶表演,为的就是把家里的琵琶加工作坊做大做强。

“现在,村里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制琴人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不仅会制琴,还会调音、演奏,对传统文化也十分精通,这让徐场‘中国民族乐器村’的称号更加名副其实。泡桐和几代制琴人身上这股子韧劲儿都是焦书记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做好古琴,对不起焦书记栽下的这好桐树。”徐永顺自豪地说。

税务帮扶乡村兴

“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泡桐树对于兰考人来说,已不仅仅是防沙树,更是致富树、信仰树,兰考人从泡桐身上不断寻找着激励自己奋进的精神因子。

兰考县城东北边,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的广场上,有一棵被称为“焦桐”的参天大树,那是58年前焦裕禄亲手栽下的。经过岁月洗礼,这棵种在兰考人心上的树已亭亭如盖,威武地站立于此,每天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瞻仰者伫立、沉思。

凝思者中就有来自兰考县税务局红庙税务分局的干部柴华。柴华是土生土长的兰考人,从小听着焦裕禄的故事长大。2017年,兰考县全面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柴华主动请缨到西刘陈铺村驻村帮扶。

(下转B2版)

(上接B1版)

出发进村前,柴华特意来到“焦桐”前,驻足良久,并暗下决心:今天从“焦桐”下出发,一定要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

驻村3年,柴华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与当地劳务公司签订协议,实现就近就业近200人;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新建26个大棚,村民人均年增收4000元;协调村里安装路灯100盏,投资风力发电设备5台;协调村里修路7公里,新打了1口深水井……每一个数字,都意味着村民生活的新变化。

“小时候听了焦书记的事迹,觉得跟父辈相比,我当时还有饱饭吃,那就是一种幸福。现在,看着村里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这就是我现在的幸福。”柴华说。

感受到这种幸福的不只柴华一个人,还有刚刚获得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好干部的谷营税务分局副局长赵跃。走在五爷庙村干净宽敞的村道上,驻村工作队前队长赵跃不时跟街上来往的村民打着招呼,脸上的幸福感溢于言表。在村委会门口,赵跃遇上了正要去幼儿园接孙子的老支书,老支书看见赵跃,上前紧紧拉着他的手说:“跃啊,回村了!村里人都想你啊。”

与焦裕禄并肩奋斗过的兰考群众最知道什么样的干部是好干部。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80岁老人张学礼说起赵跃时竖起大拇指:“跃这个孩子,对人真是亲啊!他有空就来我家转转,每次来都带着米、面、油,家里缺啥少啥,他都挂在心上。我有啥事儿,第一时间就想着跟跃打电话。当年焦书记跟百姓那叫一个亲,现在的驻村干部跟百姓也是那么亲。”张学礼指着堂屋墙上挂着的驻村工作队的花名册说。

赵跃2017年在五爷庙驻村,虽然村子离县城不远,但是驻村工作繁杂,交给谁他都不放心。就这样,每周五天四夜驻村,有时甚至是一周都回不了一趟家,赵跃坚持了整整3年。

“在兰考,驻村的党员干部都是这样的,他们就像泡桐树一样,深深植根村里,在看似铁板一块的贫穷中寻找出路,把难以表达的柔情藏在心底,不畏风吹雨打,不惧艰难挫折,努力向上生长。”兰考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斌说。

摘帽不摘帮扶。今年,兰考县税务局的帮扶村由原来的10个变为4个,至今坚持驻村的税务干部仍有6名。为了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持续激发税务干部的干劲,兰考县税务局还全力打造“红色兰考、精诚税务”党建品牌,引领每一名税务干部做到“胸怀全局、精诚实干”。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兰考不少地方,都悬挂着焦裕禄的这句名言。跨入新时代,这句话似乎提醒着来到这里的人:新兰考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昂首阔步,意气风发。

(孙丽娜:中国税务报社;胡冰: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李莹莹:国家税务总局兰考县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