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银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红色银行。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冀南银行灵活运用货币和金融手段与敌人斗争,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源流,被誉为“新中国金融的摇篮”。
马背上的票箱
1939年10月15日,冀南银行由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晋冀边区政府在山西省黎城县小寨村组建,发行边区货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道路艰险,需要用骡马将装满货币和税票的票箱运送出去,所以冀南银行也被叫作马背上的银行。在山西税收博物馆里,还展陈着冀南银行的一个票箱。
关于这个票箱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有一个小战士用马拉着这个装满经费的箱子在行军的路上被日本鬼子杀害,第二天清晨当地的村民路过这里发现了他的遗体,虽然脸上已经浸满鲜血,但他的双手仍然紧紧抓着票箱。乡亲们把他埋葬后,把票箱珍藏了下来。十几年前,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听说这个故事后,希望可以由他们来保管这个票箱,却被当地的老百姓婉言拒绝了,他们说要把这个票箱留在上党革命老区,留在这个战士牺牲的地方,以寄托对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和崇敬之情。直到山西税收博物馆在长治建成开馆,乡亲们又将票箱交由该馆保存。
抗日烽火中的银行
太行山区的黎城县小寨村,坐落于黄崖山腹地,冀南银行诞生于此。1939年初,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控制了交通干线,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和疯狂扫荡,致使冀南、太行根据地的经济和财政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冲破日寇经济封锁,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晋冀边区政府决定组建自己的金融机构,发行根据地本位币——冀钞,以统一全区货币,保障供给,发展经济。
1939年9月16日,冀南行政公署以财字17号令,宣布成立冀南银行。10月15日,冀南银行在黎城县小寨村正式开业。肩负着“培养抗战经济的摇篮,保护人民利益的堡垒”使命的冀南银行总行在小寨村驻扎了9年。
冀南银行成立后,虽然总行及印刷厂都设在晋东南根据地,但“冀南银行”的名称和发行的抗币以“冀南票”冠名,给人们造成它在河北南部的错觉。实际上这是对敌货币斗争的战略战术,声东击西,遮人耳目,避免和减少日伪对银行的袭击和破坏。
1939年~1948年,冀钞发行总额为2012亿元,贷款总额达100多亿元。数额之大,居各个边区银行之首,为边区军民提供财政物资供给、开展对敌货币斗争、发展边区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冀钞始终保持稳定币值,赢得了解放区人民的信任。
为根据地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冀南银行通过发行冀钞,发放贷款,活跃金融市场,支持根据地经济建设,保障百姓生活所需,也保证了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一份1945年1月18日的《冀南银行太行区行关于农业水利两种贷款减免收原本百分之五十的通令》内容写到:“我们所进行的农业水利两项贷款,是为了解决群众农具、种子、肥料等困难,中心目的是为了增加生产而发放的。去年一年在农业水利两项贷款上,我们是尽了很大力量,数目也是相当大的,也曾解决群众不少的困难,且获得了丰收,已初步达到增加生产的目的。”可以看出当时冀南银行为太行区农业水利发展的初心与决心。
面对老百姓遇到的难处,冀南银行因时因地不断调整政策,不致使群众白白劳动一年而一无所得,并使群众第二年更积极地增加生产,真正实现扶持太行区经济发展的初衷。太行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华北敌后抗战的重要基地之一,是晋冀鲁豫边区的腹心地带,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又是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的前沿阵地与可靠后方。冀南银行在太行区施行的各项促进发展的政策也很大程度上为中国共产党保障了革命供给。
回顾冀南银行的创立初衷及经营和实践,无一不体现着抗日战争时期党和人民的智慧与心血。随着金融形势的变化,1948年11月,冀南银行与晋察冀边区银行合并成为华北银行。至此,冀南银行圆满完成了它的红色金融使命,而这个马背上的票箱也会和这段历史一起,被永远珍藏。
(作者系山西省税收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