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奥运会举重器材唯一供应商合同”——

“张孔杠铃”:用努力托举梦想

2021年08月10日 版次:03        作者:温越 本报记者 陈军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河北省泊头市开发区内的河北张孔杠铃制造有限公司。只见工人们正在开足马力生产,公司负责人张志国难抑激动的心情对记者说,他一次又一次见证了中国举重运动员摘金夺银。这份激动里,还交织着他的一份自豪:在奥运会举重赛场上使用的杠铃,正是自己的企业生产的。从小城泊头出发,在国家政策和税收服务助力下,“张孔杠铃”已迈出国门,走向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作坊”结缘杠铃

“张孔杠铃”的故事,还要从20世纪80年代讲起。1983年,张志国的父亲张宝银在泊头市郝村镇张孔村开了一个加工轻钢龙骨设备的小作坊。那时,在电视还是稀罕物的村里,别说是了解杠铃,他连举重比赛都没看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宝银结识了一位工程师。这位工程师恰好是位举重爱好者、国家二级裁判,由此,张宝银接触到了杠铃。

当时杠铃市场主要有天津和上海的两家国企。凭借着一种敏锐的市场感觉,张宝银决定上马这个产品。在当时没设备、没技术,甚至连杠铃究竟有哪些讲究都不懂的情况下,他凭借一份勤奋与坚持,到沧州体育学校观察学习,甚至到举重比赛现场画图,一点点摸清了杠铃的结构和数据。

从自己动手制模具、做出第一台压力机,到用一个烧煤的炉子作热处理……“张孔杠铃”初见雏形。

汗水成就“中国制造”

经过一次次实验与改进,1985年秋天,张宝银终于生产出了自己的杠铃。这些杠铃被送往河北省举重队试用,结果8个月后消息传来:杠铃杆不是弯就是断。

面对失败,张宝银和张孔村的工人们没有气馁,而是埋头分析、着手改进,用汗水与坚持,提升自己产品的质量。在此过程中,张志国挑起了企业发展的担子。他曾数次畅想:“什么时候自己生产的杠铃,能登上国际大赛的赛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张孔”品牌扎下根,迎风生长。从进入省队,再到成功进入国家队,“张孔杠铃”陪伴中国举重一路向前。2005年时,在一位老教授的帮助下,“张孔杠铃”成功拿到国际举联的认证,从此有了可以走向国际赛场的“准入证”。

经过多年的拼搏与付出,“张孔杠铃”终于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成为男子举重比赛的专用杠铃。“张孔杠铃”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奇迹背后的税收支持

从当年的农村“小作坊”,到在泊头市开发区里新建厂房;从“偷师学艺”般摸索工艺流程,到如今收获多项专利成果……“张孔杠铃”乘着中国发展的浪潮走向世界,覆盖亚运会、青奥会、世界举重锦标赛等国际赛事;在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上,“张孔杠铃”更是从日本、瑞典等老牌的杠铃制造传统强国手中,拿下“奥运会举重器材唯一供应商合同”。

回顾企业发展的历程,张志国感慨万千。“一个品牌,一家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离不开众多扶持的力量。尤其是税务部门这些年来对‘张孔杠铃’的助力。”他提到,国家税务总局泊头市税务局组建了“税务管家”服务团队,根据外贸出口企业实际需求,适时推送并视频连线解读最新出口退税政策,为企业制定“税惠套餐”。目前企业不到两个工作日就能顺利收到退税款。2021年上半年,“张孔杠铃”累计收到退税款31万余元,企业研发再添动力。

做大众产品传播举重魅力

张志国难以忘记,当年自己刚刚走出国门推介“张孔杠铃”时,在国际市场举步维艰。但他也亲身经历了“中国制造”不断扬眉吐气的过程,亲眼看着国人的智慧与努力一次次诠释“中国力量”,汇聚成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

现在,对于张志国而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将“张孔杠铃”从目前的专业性杠铃,向全民健身需要的大众产品延伸。他希望不断普及举重运动,让更多人能够亲身感受到这项运动的魅力,从而“爱上举重”,带起全民奥运的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