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历史的方位

2021年12月29日 版次:08        作者:牛新文

2021年的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周末逛书店时,看到青年作家吕峥撰写的《晚清之变》,眼前一亮,旋即入手。

《晚清之变》分上下两册,上册“天崩地坼”,下册“物换星移”,共同描绘了清朝最后几十年的历史。作者以人物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以历史事实和记述为佐证,再现了晚清政坛上各类人物的彷徨、挣扎、苦闷、奋争。

截取一段历史进行叙述和呈现的著作,有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还有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叙述方法各有千秋。青年作家吕峥的安排,是在晚清这一大背景下,对人物形象和特点,尤其是人性进行生动而深刻的摹写。给人的感觉是,各色人等在晚清这个灰蒙蒙而又摇摇欲坠的舞台上粉墨登场,上台、表演、下台,每个人的角色、演技、结局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统统的灰头土脸,找不到感觉。

——看看光绪。四岁始继大统,十八岁亲政,精力充沛,面对民生凋敝、列强环伺的局面,摩拳擦掌,励精图治,下决心维新变法,终遭强大保守势力反扑,一国之君被“冷冻”,37岁“抑郁而死”。

——看看李鸿章。作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短长之人”(伊藤博文语),“一生书写了2600万字的他,却在中国这个动辄得咎的老大帝国,刷新了被人弹劾的纪录(800多次)”,两次代表战败的大清与日本以及列强谈判,虽据理力争,但最终换来的却是赔偿白银两亿两(马关条约)和四亿五千万两(辛丑条约),遂使中国气血尽失,自强成为更加遥远的梦。

——看看慈禧。作为大清的强权人物,听任日俄在自己的领土上厮杀,使作为“龙兴之地”的东北成为“异国”;不自量力地依托“刀枪不入”的义和团与英、日、俄、法等11国列强宣战,不得不自取其辱。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她只是死死地抓住权力,这似乎已成为她活下去的唯一意义”。

——看看袁世凯。一部晚清史,基本上就是袁世凯出生、成长、死亡的历史。袁世凯曾是拥护宪政的热血青年,同情革命党的晚清高官,痛恨帝国主义的公职人员,甚至因《间岛问题》一书,“袁世凯仰慕宋教仁(共和专家)已久”。李鸿章欣赏他、吴大澂欣赏他、慈禧喜欢他,“对思想开明的袁世凯,汪精卫一见倾心”。然而,“过渡时代的袁世凯,身处最原始的角斗场,面临最深沉的灾难,却要模仿出最现代化的政治结构”,最终走向他自己、也是全国人民,更是历史大势的反面——称帝。“就这样一个可以公开宣称司法独立的人,正义无反顾地往人治的道路上迈进。”

——看看端方和赵尔丰。作为“四川保路运动”中的铁路督办大臣和四川都督,两人几乎同时死于保路兵乱之中,“在那个庸官多如狗,贪官满街走的时代,为天朝陪葬的居然是一文一武、体制内两个最优秀的人才,不得不令人感慨”。作为学者型官员,端方死的时候包袱里只有一本《红楼梦》,身无余财;“作为一名铁血丹心的爱国将领,赵尔丰在奏折中建议朝廷仿照东三省设置‘西南三省总督’,以杜绝英人之觊觎”,以巩固他为之努力得来的川滇藏的相对安定局面。

——看看谢冰心的父亲谢葆璋。“若非谢葆璋(定远舰二副)水性好、反应快,在爆炸瞬间果断跳进海里逃生,现代文学史上便少了一位女作家”。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经过中日甲午海战,彻底湮灭。这一战,也就成了谢葆璋一生挥之不去的惨痛记忆。

唯一可以找到一点感觉的是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失败的谭嗣同,面对菜市口刑场上围观的人山人海,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临终之言。但与此同时,在长沙,却有一位少妇“抚摸着夫君的照片,淋漓襟袖啼红泪”,她就是谭嗣同琴瑟和鸣、恩爱有加的唯一的妻子李闰。

读晚清历史,让我们明白“江南多少前朝事,说与人间不忍听”“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诗句的况味;也让我们懂得改良、革命、自强、复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更让我们体会到,作为历史中的人物,舞台是多么的重要。

这一套《晚清之变》,作为中国历史的参考读物,值得一阅。

(作者系中国税务报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