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咸鲜的烧白是团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三线肉经烧皮上色后,浸透盐菜的香味,让人垂涎三尺。美味犒劳着辛勤劳动了一年的人们,也让盐菜成为金钗村的特色致富密码。
古朴秀丽的金钗村坐落于重庆市綦江区西北角。清晨雾气漫漫,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綦江区税务局派驻金钗村第一书记严风麟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临近春节,村里的老盐菜格外畅销。“烧白要做得好吃,佐料离不开好吃的老盐菜。”严风麟高兴地说,“我们村腌制的老盐菜采用‘三腌三晾’装坛封藏的古法工艺,成品咸淡适宜、清脆爽口,特别受欢迎。这不,村里刚刚又接下一笔1300盒的盐菜礼盒订单,又能为村民增收10多万元。”
为了让消费者及时收到盐菜礼盒,严风麟接到订单后便立即走访农户,收购合适的老盐菜,磅秤称好后再送到金钗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2021年,金钗村老盐菜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占全村农产品收益的70%。
“严书记为民办实事,来到我们金钗村成立了合作社,根据我的情况为我落实了包装盐菜的工作,一天能挣100多块呢。”刘阿姨在合作社负责包装老盐菜,每次提起严风麟,她总是感动地说。金钗村老盐菜制作工艺好,但以前以家庭生产为主,规模小,缺乏品牌效应。严风麟多次联系綦江区农业局的技术人员,从腌制老盐菜的青菜把关,并组织村社干部到南川会峰老盐菜加工基地参观学习,着力提升老盐菜产量和品质,逐步打响“金钗故事”的品牌。
“严书记2021年初才来我们村,刚来的时候白白净净的。这才不到一年,她忙着走访各家各户,帮大家晾晒盐菜,没几个月脸就晒得黄黄的。”村民陈大叔打趣地说,“这个女娃娃能吃苦,了不起。”2021年,陈大叔家的老盐菜创收5万多元。“这可比原来在外打零工强太多了。”陈大叔开心地说。
“春雨润物细无声,只有用心把扶贫工作中的小事做好了,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是严风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2022年,她已经有进一步规划——引进更好的青菜品种,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种植规模力争达到130亩,产量约20万斤,合作社销售额将达80万元。同时将金钗村废弃的房屋改造成合作社的加工厂和储藏室,支持扩产,目前已经争取到资金30万元。
“我们村的盐菜有口皆碑,大家一起努力,争取让‘金钗故事’走向更多人的餐桌。”严风麟说,“盐菜咸,挣钱的滋味可是实打实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