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冬奥之城的税收往事

2022年03月07日 版次:08        作者:李长江

顺治初年,清王朝开始在张家口设关征税。《大清会典》记载,清初张家口关税定额1万两,雍正时期增至2万两。嘉庆四年(1799年),张家口关税收入在朝廷直管的29处收税关口中居第13位,对清政府财政贡献很大。

2022冬奥会刚刚落幕,冬残奥会火炬再度点燃,冬奥之城张家口再度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北方名城,不仅有丰富的冰雪资源,还有着深厚的商贸文化历史积淀,它的税收往事同样丰富多彩。

从泥河湾到张家口堡

历史上,张家口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地带,张家口的故事,要从“一道湾”说起,这道湾就是泥河湾。发现于张家口泥河湾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将张家口的历史前推到旧石器时代。

从大约3000年前建立代国开始,张家口行政设置变化频繁,行政归属几经改易。秦汉时期,在张家口设上谷郡、代郡。南北朝时期这里属魏、北齐,唐宋元各代都在张家口设有行政管理机构,明朝迁都北京后,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起在北疆地区修长城,筑城堡,宣德四年(1429年)始建张家口堡。《万全县志》记载:“宣德四年,始筑堡城,为与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镇。”由此,张家口市区的历史原点划定。

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张家口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在内阁大臣张居正、张四维等的筹划下,明朝与蒙古达成协议,即隆庆和议。隆庆和议的核心是互市,从此,蒙汉结束了自明初以来长达200余年的战争局面,代之而起的是和平共处,并在长城沿线开设马市。当时确定的马市有11处,张家口是其中之一,也是宣府镇唯一的一处马市。

据《万历武功录》记载,隆庆和议签署当年的6月13日,张家口马市首次开市。对于首次马市,明朝非常重视,为了使首次马市交易顺利,明朝官方早早就进行准备,筹措银两,到外地采购布匹、铁锅、粮食、茶叶等蒙古部落需要的生活用品,运到张家口,以便与蒙古进行贸易,同时鼓励商贾带着货物到张家口参加马市贸易。马市开市后,明朝派官员到市场巡查,并派500名军兵驻到市场,蒙古部落也派300名军士驻长城之外,双方共同维护马市秩序。首次马市历时14天,双方成交马匹1993匹,马价15277两白银。其中军马1176匹,商人购买472匹,说明马市是官商并举,军民并重。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张家口逐渐成为宣府、大同、山西三镇中最大的马市。到万历初年,张家口的马市已经成为长城沿线最大的马市。

“如果鸟瞰公元1578年时中国的万里长城,你可以看到这一年有4万匹马穿过张家口的城门向南进入中国,同时还可以看到银两、谷物、布匹以及铁质容器以相反方向向北流入草原。”(美国作家艾梅霞《茶叶之路》)从此,“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长城沿线出现了“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张家口开始由军事城堡向商城转变,商业贸易逐步兴盛。

清代中期起,一条贯穿亚欧大陆的万里茶道在悄无声息中崛起。而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张库大道,这条声名赫赫的国际商路,从张家口出发,穿草原、过丘陵、越沙漠,顽强绵延到蒙古草原腹地库伦(今乌兰巴托)。这条大道汉唐时已见雏形,明时大放异彩,至清臻于鼎盛。驼铃声声中,张家口由沉寂走向了繁荣。

大境门下的繁荣

大境门是张家口的标志性景观,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冬奥火炬从大境门穿越来远桥、“大好河山”题刻、明德口街等标志性地点,在张家口市传递,表达着中国和这座城市对世界的诚挚邀请。而历史上,大境门也敞开城门,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商旅,来往商旅带着丰富的商品,通过大境门走进张家口,带来了这座北方城市的商贸繁荣。

大境门是万里长城上唯一以“门”命名的关隘,“门”比“关”本来就多出几许开放的意味,张家口也是个开放的城市。

明代张家口边贸互市的发展,使这里成为汉蒙交易的中转中心。清代,张库大道进入鼎盛时期,张家口交通畅达,从这里向北可以到达多伦、库伦,向东南可至宣化府,再沿居庸关大道到达北京,向西可至绥远,向西南可到大同。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俄商可以经张家口进入北京,大批外贸商品在张家口中转,张家口市场一片兴旺。

作为张库大道的起点,张家口贸易的集散地就在大境门。清代的大境门外商业区,鳞次栉比排列着长长的店铺,日常生活所需的肉类、面粉、燃料等多集中于此,这些店铺大多是晋商和北京商人开设的,俄罗斯商人的住宅和茶叶堆栈也集中在这里。清末,“张库通商日繁一日,每年进出口约合口平银12000万两”。

在张家口从事商品贸易的主要是山西商人,他们把茶叶、烟草、绸布、杂货等商品从张家口输出,再从国外输入毛皮、牲畜、药材等。清代前期,晋商采买的茶叶主要产自武夷山区,采购、制造后,经张家口转运到恰克图,或是华商贩运到张家口,再转往恰克图。鸦片战争前,张家口已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陆路商埠。

持续繁荣的国际贸易,带动张家口地区商号不断发展壮大。鼎盛时期的张家口堡,票号、商号超过1600家,最高年贸易额1.5亿两白银。大境门骆驼市场年交易骆驼7万头,跨国贸易的繁荣可见一斑。据记载,清初,张家口只有10余家收购牲畜、贩运皮毛的商号对接蒙古,雍正时增至90家,1820年达到230余家。很多商家都是总号在张家口,分号在库伦、恰克图、科布多或巴里坤,其专业化、国际化程度不亚于全球任何商业都会。

随着贸易的发展,货币流通量大增,带来各种钱庄、票号、账局的兴盛。1892年来到张家口的俄国学者波兹德涅耶夫,曾记述当时张家口下堡除了商铺还有许多钱庄。许多山西人把自己的资本从内地转移到张家口,使这里钱庄的数量大大增加,钱庄的资本达到几十万两。据记载,张家口最早的一家“银行”叫“祥发永”,是乾隆元年(1736年)由山西汾阳县商人王庭荣出资4万两开设的。目前张家口还有“祥发永”的旧址,几百年历史云烟,当年的银行票号旧址上如今居住着普通人家,其建筑风格还保留着山西民居的特色。

张家口关的税收往事

张家口贸易的繁荣,给朝廷开辟了广阔的财源。顺治初年,清王朝开始在张家口设关征税。《大清会典》记载,清初张家口关税定额1万两,雍正时期增至2万两。随着中俄贸易不断升温,关税定额水涨船高。嘉庆四年(1799年),张家口关税正额、盈余合计60561两,在朝廷直管的29处收税关口中居第13位,对清政府财政贡献很大。

关税中的正额银,指各税关每年必须征收的税银,盈余银指各关征收税款超过正额的部分。清政府规定,正额银要全部按期解交户部,盈余银的一部分由皇帝赏给察哈尔都统、居庸关大使等,还有一部分用于官员日常开支,其余的大部分都上交内务府,由皇帝支配。

顺治三年(1646年),清朝户部在张家口设立钦差户部分司,全面负责张家口边口的税务征稽。钦差户部分司衙门的官员称为监督,原则上由满族人担任,监督每任一年。据记载,从顺治三年(1646年)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近190年间,清政府派到张家口的钦差户部分司监督近200人,平均每人任期不到一年。监督由朝廷在各部现任官员中直接挑选派出,户部垂直管理,不受张家口堡地方行政约束。监督在张家口任职期间不带家眷,不参与地方政治,不搞迎来送往,不和地方官员发生横向联系,他们工作和生活在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空间。

张家口税关位于来远堡的南门外,“凡在张家口买卖城(即来远堡)出入的货物都由税关里的官吏检查课税,货主的税款也在这里结清。”据俄国人波兹德涅耶夫记载,“税吏们办事相当迅速,例如1892年12月9日上午我观察了一个征收牲口税的税吏,发现他在5分钟的时间里点收并登记了21个商贩的税款,事情之所以办得如此迅速,是因为每个商贩都预先知道自己应缴纳多少税银,因此他们能够把钱准备好,使官吏们不至受到耽搁。同时官吏们也使纳税者养成了自己先把税款计算好的习惯。”为了便利那些不熟悉税率的人,税务司还特地挂出告示牌,标明各种货物应付的税款。

张家口税关的主体税收是出口环节的茶税、布税、铁器税和进口环节的牲畜税、皮毛税、盐税等。以茶税为例,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中俄、汉蒙间茶叶贸易繁盛,张库大道上的驼队常常首尾难望,驼铃声数里可闻。运茶的骆驼“以千数,一驼负四箱,运至恰克图”,清政府从中获得大量税收。

出于外交或其他方面的特殊考虑,清政府会对特殊商品免征关税。如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至九月,清政府就规定,京师需要用驼马,商人贩卖驼马,进入张家口、杀虎口一律免征税收。此外,粮食等特殊商品或是民间日用之物及零星物品都可以免税。

张家口税关的各个关口还树牌刊刻纳税条例,内容清晰明确,一目了然,一方面使得商人纳税有了可遵循的依据,另一方面明晰的条款也能防止官员勒索商人,保护了商人的利益,为商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河北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