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

2022年03月09日 版次:08        作者:王雪绒

在中国税收历史的长河中,女性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北魏时期的文成文明皇后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在她执掌朝政的20多年中,均田制作为改革的精髓,靶向直指税收,其核心是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但前置条件是分配到土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承担徭役和兵役。均田之后,国家用土地保障了最贫困者最低的生活标准,此举是百姓与国家的双赢之策。这一制度取得的成功也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借鉴。

在五胡十六国的混战中,北魏统治者崛起,并沿着“盛乐—平城—洛阳”的都城轨迹扩张。统一黄河流域之后,他们面临的却是长达120多年混战厮杀、矛盾迭起的中原大地。因而统治者需要用稳定的农业生产实现国家的兵精粮足,更需要与鲜卑贵族较量,使国家拥有稳定的纳税人。485年,文成文明太后采纳汉人李安世的《均田疏》,颁布《均田令》。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为详细的土地成文法,把因战争荒芜的土地分给农民,使多劳者多授田、多缴税,以实现“力业相称”。

但仅仅均田远远不够,为了不让土地纠纷再次上演,不让农民再受豪强欺凌,486年,文成文明太后创立三长制,建立基层政权,校对人口编制户籍,监督赋税征收和劳役征发,推行均田制,教化和督促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用“小块分割法”分解了庇护在宗主督护下的大户,稳固了政权根基,加强了中央集权。

文成文明皇后支持孝文帝采纳吏部尚书、尚书仆射李冲的建议,实施与均田制、三长制紧密相关的新租调制。所谓“新”,其最大特点是税率低、税负轻,让纳税人觉得比在宗主督护下更加“有利可图”,让他们自愿走出来成为国家的纳税人。受田壮年每年承担定额租调,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给予减税、免税、养老等政策优惠。

在文成文明皇后推动下的孝文帝改革,其精妙之处是用均田制捆绑劳动力在土地上进行生产,用新租调制征收农民剩余产品,用三长制检括户口,督促赋税征收,三者互为前提、互为作用、互为促进,有效降低了百姓的税收负担。

均田制历经300年,成为北魏直至隋唐“租庸调”税收制度的基础,铺就了隋唐100多年的土地改革之路,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面大、实施时间长、实施效果显著的赋税改革。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