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业余时间煲剧《人世间》,守着屏幕,体会“人世间”的百味。
在“人世间”翻开曾经的记忆
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东北姑娘,电视剧《人世间》中一情一景于我都是亲切的回忆:周家老屋里的灯绳、门帘、枕头巾、炕被,以及男女老少挤在炕上唠嗑的情景,那就是我记忆中姥姥家的样子。秉昆的花毛裤,我小时候也有几条,那是妈妈东拼西凑毛线头织成的“限量款”;两个人把脚丫子踩在一个盆里洗脚,那绝对是东北人表达感情的特有方式;国企改革,工人下岗再就业,从铁饭碗到街头炸油条、卖鸡骨架白手起家,这就是当年身边叔伯姨婶们的真实写照。
《人世间》13个过年的镜头里,“六小君子”在大年初三的聚会是重头戏,一年年聚会,菜品越来越丰盛,地点越来越高档,就如同自己小时候的年一样。记忆中,10岁以前年夜饭的餐桌上是没有饮料的,到20世纪90年代初能喝到健力宝了,可也是过年了才买两罐,喝的时候也必须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呷。再往后过年的饮料可以买五罐、十罐、一箱了,也不记得啥时候开始就突然实现了“饮料自由”。
在“人世间”洞察生活的内里
剧中周蓉回到在吉春住的筒子楼,条件很差,但也比那时我们家住的平房宿舍好多了。宿舍楼的走廊又长又黑,只有一米宽,推门即是炕的房间,那种转身的促狭让我记忆犹新……后来,筒子楼里的邻居都慢慢搬了,小学以后我们家就住上了60平方米的福利房,到初中毕业,就升级到9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了。从这个速度看,我家的日子过得貌似比剧里周家的日子稍微宽裕一点。
三姨夫是个有魄力的人,手艺精湛的他在20世纪80年代是国企木材厂的高级木工。可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让他于百般无奈中离开了“舒适圈”,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冬清晨,他在街头卖过炸油条,在城边郊区农场养过猪,有了一点儿积蓄后,他开始跟人合伙做粘合材料加工。在基础建设如火如荼的那些年,有了第一桶金的三姨夫果断做起了钢材贸易,现在成了亲戚眼中的人生赢家。
无论剧里剧外,生活从来都是有春风得意,也有无可奈何。平凡的人总在不断面临选择,有时能抓住机遇,有时会经历风雨。历尽千帆,才明白得到与失去都易逝,但执着、努力和善良却历久弥新。
在“人世间”探寻平凡的意义
《人世间》催泪,更多是因为最平凡最质朴的那一群人。他们是善良的,天然存在着对弱小的怜悯;他们也是执着的,就像秉昆讲的“追求只有不同没有高下”,让苦涩的土壤里开出了幸福的花。
秉昆乃至“六小君子”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也一样投射在我和周围同事的身上。他们是生活在“光字片”的一群伙伴,而我们是工作在基层的税务人,环境的差异并不影响我们对平凡和真实的共鸣。
身在基层的我们,都是默默工作、勤勤恳恳的“螺丝钉”。有在办税服务厅一干就是20年的老税干,用执着严谨把年复一年的平凡谱写成一首税月情诗;有每日在导税台为纳税人解答几百遍同样问题的税务新人,但日复一日的不厌其烦和坚守却让简单重复变成了一曲动人乐章。平凡的我们是一道道朴素柔软的微光,虽然弱小却坚持燃烧。
但愿我们都能用微光传递微光,让无数微光凝聚成炬火,用人世间向上向善的坚持谱写一首唱响历史的“平民史诗”。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番禺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