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回望那些年 我的“人世间”

2022年03月14日 版次:05        作者:孙玲

好久没有追剧的我,最近追起了《人世间》。对于我来说,这部剧特别有亲切感,它的历史跨度正好贯穿了我的前半生,尤其是从税32年的工作生活经历。《人世间》中展现的东北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悲欢离合,让我仿佛回到了昨天。从《人世间》,我看见了曾经的生活,看见了亲情,更看见了追求和传承。

一个东北小城30年的变迁

我1968年出生在吉林辽源,1987年考入吉林省财税专科学校税收专业,1990年毕业后到辽源市税务局工作。税收与城市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我因工作性质,与国企、私企和个体工商户等都打过交道。

1991年,我是分管全市粮食企业的税收专管员,当时粮食还是凭票供应;1992年,粮食市场全面开放;1994年,国地税分设,再到后来取消农业税,营改增,减税降费……看着那些企业、个人如《人世间》中展现的兴衰起落,每一个平凡人物,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争取实现自我逆袭、改变生活。

不久前,和先生在河边遛弯,一个高大的青年跟我们打招呼。仔细一看,才认出是小刘,他曾是先生朋友公司的司机,他的父亲是我1994年管户糖果厂的厂长。聊起家常,小刘说他现在经营着一家灯具店。我问效益咋样,他笑答:“挺好的,2002年公司破产后,我去南方打了两年工。好在我爸经营企业多年,看见棚户区改造的商机,支持我开了个灯具店。现在政策好,我是小规模纳税人,季度销售额不超过45万元就不用缴增值税。不过,还赶不上郊区农村,我小学同学家是永治村的,以前穷得都揭不开锅,现在搞大棚观光采摘农家乐发大财了。”

和小刘告别后,我和先生感慨,辽源这30多年的变化要是拍成电视剧,一定也很精彩。

辽源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但它是全国第一批成功转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夜晚街灯明亮,走在新修的东辽河休闲步道上,我不由感叹:这世间,真美好!

我们家就像《人世间》里的周家

我家的情况与《人世间》中的周家很相似。父亲小学文化,但头脑灵活,属于最早做生意的一批人。他常和我们说,一定要多读书。在父亲激励下,哥哥是哈工大的博士,妹妹是大学本科。我这个80年代的大专生,是家里学历最低的,就像剧中的周秉昆一样,“最没出息”的我也是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孝顺孩子。

记得1988年我还在财专上学时,寒假的一天,哥哥趁爸妈不在,很严肃地问我:“小玲,你毕业能回家不?”我问哥是什么意思。他说,父母年纪大了,小妹还小,如果我不回家,他就不考研,来年毕业就工作。

我一听就急了,哥哥一直品学兼优。1985年,哥哥参加高考,以521分的高分落到一所普通大学。上大学后他一直憋着口气,要考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不考研,将会成为哥哥一生的遗憾。在我和父母劝说下,他如愿考上了哈工大的研究生,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用老爸的话说,哥哥成了我家最先出息的人,为两个妹妹带了个好头。

记得几年前,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上,有位同学羡慕地对我说:“孙玲,你真幸运!咱俩高中同班大专同校,你学税收专业,我学会计到了企业,现在下岗了……”看着同学无奈的神情,我赶紧说:“你有那么多年会计工作经验,一定能再找到用武之地。”

当时,妈妈是担心有点儿“假小子”性格的我,学会计专业坐不住板凳,不能好好工作。于是她本着“对工作负责、对孩子负责”的精神,改了我的高考志愿。父母那代人总是把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放在第一位。

父母都是工厂的技术骨干,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们,从我们记事起,父母就教育我们要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样的家风养成了我们兄妹三人做事认真的态度,一件事情只要接受,做不好自己那关都过不去。

美国思想家艾默生说: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陪伴和榜样示范。《人世间》里周家父母的言传身教,良好的家风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只有不断传递爱、责任和担当,才能一代人温暖一代人,一代人影响一代人。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辽源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