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情寄人间烟火处

2022年03月14日 版次:05        作者:孙秋亮

尽管读过梁晓声老师的原作,但观看《人世间》连续剧时,我再一次被感动。随着剧情发展,我为周家三兄妹的亲情不变而欣慰,为周秉昆郑娟矢志不渝的爱情而感动,为剧中人们追求公平正义美好的生活而叫好……它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善良、正直、理想的伟大:以善良共情善良,以正直呵护正直,以理想激荡理想,永远是中国人民能够不断向前的源泉和密码。

善良是最温暖的底色。“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文化程度不高,但无论生活怎么艰难,夫妇两人都选择善良。在他们的影响下,周家第二代人都秉承了善良的品格,特别是老三周秉昆,不论生活如何艰辛,都会将心比心,为身边亲友着想。因为这一份善良,让他最后能够和兄弟们一起创业,最终和郑娟过上了幸福生活。

正直是最坚定的底气。正直一度被某些人认为是周志刚那一辈人留下的“缺点”,但也正是这份正直,才让老大周秉义在仕途中成功克服无数诱惑,才让老二周蓉坚守知识分子的自律清高,才让老三周秉昆在改革大潮巨变中守住自己的底线,活得平凡但伟大。

理想是最持久的动力。老大周秉义一直冲锋在国企改制、城市发展、改革开放的前沿,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周秉昆的理想是追求美好生活,踏实勤恳,和妻子郑娟照顾患病的母亲,让哥哥姐姐放下家庭的包袱,更自由地追求理想,他的理想很平凡,但不平庸。

梁晓声曾说,他要“为当代的年轻人,补上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那段历史的认知”。

作为70后,我或多或少见证了《人世间》反映的时代,也留下了难忘回忆。我所在的县城,“大三线”建设时期新建的几家大型国有企业,曾是我们县城的经济支柱。在我的印象里,只要是穿着整齐工装、说着普通话、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人,十有八九都是这几家企业的员工。在我家住的大杂院里,就有两户人家在这几家企业工作。有一位姬姓伯伯,说话慢声慢语,个子瘦瘦高高,喜欢逗我们这帮小朋友玩,时不时从兜里掏出一大把奶糖,让院子里的小朋友欢呼雀跃。多少年以后,那一幕一直还是我物质极其匮乏的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还是国企好,高工资,福利好。”院子里的大人常带着羡慕的目光说,找工作、找对象,国有企业都是我们当地人的首选。可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一些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姬伯伯脸上的笑容少了。还好,此后姬伯伯爱人的单位效益开始好转,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没有下降很多。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姬伯伯所在的企业迎来生机,最后搬到省会城市,成为重点税源企业。

还有我的发小,当年参加中招时,我们俩都同时被重点高中和技校录取。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同时考虑到技校能安排工作,发小就选择了技校,我则上了高中。发小成绩优异,多次代表技校参加全市技工比武大赛,拿冠军拿到手软,毕业后顺利进厂,很快成为车间骨干。可惜好景不长,几次改制后,发小的企业效益很差。上有老下有小,发小不得不离开企业外出打工,尝尽了酸甜苦辣。因为技术出众,发小不愁工作。但因为不是正式员工,他干着最出彩的活儿,却拿着低工资。

然而,我的发小勤恳努力,一边打工,一边坚持学习技术,先后考取了高级技师、一级建造师、安全工程师等多个专业资格证书,最终他被市里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聘为部门经理,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我常常想,奋斗者自有奋斗的底气,成功者自有成功的理由。一部《人世间》,有人看到了时代的巨变,有人找到了家庭幸福的秘诀,有人看到了读书的作用,有人读懂了人性的多样……但不论世间百态如何变幻,还须善良、正直、有理想。诚如是,就不枉梁晓声创作《人世间》的初衷:“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书写情怀和热望!”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三门峡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