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云开雾散”时

——写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
2022年03月14日 版次:07        作者:八荒

■广安茶坊

如今中国的消费市场,那真是看着赏心,买着放心,用着舒心。传统的商场、大卖场、便利店如此,如火如荼的电商更是了得,令世人瞩目。

三四十年前,却是另外一幅图景:经济超高速增长,工农业产品品种空前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商品一度到了泛滥的程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参观全国打击假冒伪劣品成果展。展览会设在北京展览馆,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展览陈列的假冒伪劣品一则令人“大开眼界”,一则令人大跌眼镜:有假酒、假烟、假木耳、假银耳,有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假化妆品、假电器——展览馆前广场右侧的一处展台分外引人注目,那里赫然停放着一台“北京212”,即俗称的北京吉普。“这也是假的?还真看不出来!”据工作人员说,它的外壳是从报废的车子上拆下来的,引擎是旧车上拆下来的,其他的都是作坊里“攒”的。

一同参观的一位领导意味深长地说:“唉,我们叫了20多年的北京吉普,其实侵权了。吉普是人家的注册商标名。冰箱里用的氟利昂,也不好随便叫了,也是人家注册了的,以后估计得叫氟制冷剂了。”我听了以后深受教育。

那以后不久,我去外省出差,见到省里主要负责同志。在谈到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时,这位领导爽直地说:“对假冒他人商标,谋取非法利益的团体和个人;对生产假药、假医疗器械损害人民健康,甚至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要坚决打击,严惩不贷!对生产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的坑农害农事件,抓到一起要严惩一起!”

稍顷,他神态轻松了些:“当然,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春节前我去山区慰问,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善良,但也很穷。当地干部把农民自己做的永久、凤凰、飞鸽自行车推出来给我看,还真不错,大梁都是枣木的,结实得很,驮百十来斤粮食没问题。车体刷上黑漆,挺唬人的。”

他略微提高了嗓门:“这就不能叫假冒伪劣!我们很穷,买不起自行车。我们自己做出来自己用,又不伤害别人!”

回来很久,我都在思考这位老领导的话,脑子里充满“生存、发展、规范”等概念,但是一时半会儿也理不清,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事实上,我们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很早,提出保护消费者权益也不晚。1983年,国际消费者协会提出,每年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984年12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颇有影响力的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于1991年首次推出。

在1993年“3·15晚会”上,词作家阎肃写的《雾里看花》,被那英用“不严肃”的曲风唱出,而且很流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以此描述当年“打假”的严峻而复杂的局面不失贴切。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表明作者对规范、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对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高水平的社会治理能力的期盼。

这一天,我们“盼”来了——严格意义上说,是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基本做到了。这“慧眼”不是别的,是健全的法律制度、文化环境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