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链是天津市重点做强的产业链之一,主要包括软件开发、信息安全设备制造、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电子器件制造等。从当前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看,呈现出区域集群化与税收集中度高、细分行业发展不平衡、企业生产经营扩张导致成本增长过快、市场资金人才存在困难等特征和问题。
2021年,天津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实现税收47.4亿元,同比增长15.6%。信创企业立足本地产业特色及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信创产业核心“三链”,即硬件链、软件链和服务链,实现经济和税收的强力支撑。其中,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中国信创谷”,集中了天津市重要的信创企业和产业集群,信创产业纳税额占天津市信创产业税收的55%左右,2021年实现的税收占该区域税收的比重为17%。
从行业细类看,税收大部分集中在应用软件开发、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等少数几个行业中。其中,应用软件开发业实现税收16亿元以上。
信创产业税收集中度较高,不足2%的纳税千万元级及以上企业贡献了产业80%以上的税收。其中,纳税亿元以上企业有三六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今日头条科技有限公司等 5户企业,实现的税收占产业税收比重达到55.3%;纳税千万元级企业42户,实现的税收占产业税收比重达到26.7%。基础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等行业企业虽然户数众多,但缺少标杆企业和头部企业,税收贡献尚未形成一定规模。
税收优惠政策助力企业快速成长。以高新区为例,2021年信创企业享受的各项政策性减免退税额同比增长48.1%。信创企业中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有364户,占比41.6%,其中29户企业选择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合计优惠金额3.3亿元。数据显示,高新区信创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83亿元,资产规模1133亿元,同比增长16.7%;产业利润率为13.8%,所有者权益净利率达到16.7%,反映出较高的运营效率和良好的发展态势。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指标都处在较理想区间内,表明企业偿债能力有保障,债务风险较低。
从增值税发票数据看,作为销售方,信创企业对北京和天津的市场依赖度较高,对外销售的主要服务和产品分别为广告费、服务器和芯片、通信计算机设备及光电子设备等。作为购进方,对北京和广东的市场依赖度较高,购买的服务和产品主要有技术服务费、广告服务、服务器工作站和中央处理器等。
目前,市场空间扩展面临潜在困难。从财务数据及了解的情况看,信创企业目前处于生产经营的扩张期,经营成本及费用增长明显,税收产出有所下降,造成边际效益递减。通过调研了解到,一是受国际形势影响,部分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后期影响将逐步显现。二是信创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例如在数据库领域,国内的绝大部分市场被甲骨文、微软等厂商占据,企业在进入及扎根行业细分市场上面临很大困难。
资金和人力短缺问题突出。信创企业从成立到达产速度较慢,而且各项配套建设及市场拓展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容易造成资金紧张和融资困难。目前软件研发领域人才缺口较大,部分龙头企业如麒麟、飞腾等在业务扩展初期,面临高端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在操作系统等新兴行业技术人才较少,与行业发展匹配度不高,严重制约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壮大和技术研发。
针对天津市信创产业整体发展现状和问题,建议从发挥龙头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项目支撑、加强人才引进等方面支持信创产业加快发展壮大。
依托现有龙头企业,通过配套产业需求带动天津市信创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对处于成长阶段的规模以下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进一步政策扶持,使企业做大做强,尽快成长为中坚力量。通过全周期管理扶持,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完善产业配套和内控管理机制,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不断提升信创产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税源质量。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深化经济税收大数据应用分析,助力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增加销售和购进渠道,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紧缺问题。针对建设周期长、市场利润率低的萌芽项目和企业,成立信创产业专项基金,探索建立利益补偿机制,降低企业压力,助力其早日投产实现营收。针对资金紧缺问题,建议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信创产业建设,在信创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多元化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项目建设。
强化项目支撑因需而动精准引进。转变“大水漫灌式”招商思路,以做强信创产业链为出发点,针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滴灌式”引进。引进、培养信创产业的综合性人才和一线技术人才,在加速人才集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将人才引进政策转化为信创产业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