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在 长盼英雄归

2022年04月11日 版次:07        作者:魏平诚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慎终追远之际,人们不禁想起70多年前那些保家卫国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烈士。自2014年以来,中国已经迎回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那些最可爱的人终于得以魂归故土。

去时少年,归来一生。今日之山河,他们曾用生命捍卫;今日之美好,他们曾用热血换来,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祖国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2020年以来展现他们可歌可泣事迹的三部电影《金刚川》《长津湖》《狙击手》,讲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故事,光影之间流淌着坚韧与刚强,阐述着无畏与宽广。

那一年,炎炎夏日,在水流湍急无法泅渡的金刚川畔,面对美军的轰炸,无论是被炸弹击中,只剩一条胳膊一条腿依然奋力打落敌机的张飞,还是最终以血肉之躯托起木板搭建“人桥”的战士们,修桥的工兵团和抵御空袭的高炮班中每一名战士都用尽全力,以一腔热血演绎了英雄本色。

那一年,北风凛冽,当伍万里踏上战争的路途,当新兵张小山所见的敌机越飞越近,当“冰雕连”战士至死还手握钢枪,生死一瞬时,他们突破巨大的恐惧,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以冻死冻伤为代价,绽放涤荡灵魂的不屈意志。

那一年,酷寒难耐,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在那个小小的山坡上,狙击五班架起长枪,设下陷阱,抛出诱饵,开启与美军的争锋较量。骤响的枪声,渗入白雪的鲜血,恍惚间,那些英勇的身影迎着阳光映照在雪山高地上,至悲至痛,又至刚至烈。

青山何幸埋忠骨,山河依旧念英雄。跨过战火纷飞的岁月,耳边惊雷不再,硝烟炮火已逝。再次感怀时,是去年4月,我抽出一天时间,去了趟辽宁省丹东市。4月的辽东,春寒料峭。甫一下车,我便身处凛风吹拂的鸭绿江畔。江水默默流淌,江水那边,是朝鲜第四大城市新义州,一片片农田后面,是屋瓦林立的工厂,其间点缀几幢高楼。江水这边,是风景秀丽的丹东滨江公园,以及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中间横亘的是鸭绿江断桥——断桥是鸭绿江上第一座大桥,抗美援朝时,该桥朝鲜一侧被美国空军炸毁,断桥上的弹孔和残痕,记录着敌机轰炸的野蛮。它是抗美援朝沧桑历史的印记,更是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见证。2006年,鸭绿江断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丹东市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天的时间里,我参观了“中朝边境一步跨”、上河口火车站和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登上鸭绿江游船,也到达了上河口国门。站在中朝边境19号界碑旁,看着江对面绵延的群山,听着导游的讲述,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画面,那是无惧的青年们,以无畏的勇气,以不灭的信仰,向死而生,冲向那片青山;那是青春激昂的英雄们,冒着烟火炮弹,对抗风霜雨雪,怀着感天动地的热忱,一步步走向胜利……风烟滚滚唱英雄,同一片天地下世事变迁,70多年前炮火轰鸣、寸草不生的江水两岸,一面早已青草葱茏,一面繁华游人如织。

光影与现实交织,回过神,已重回滨江公园。华灯初上,身旁有窃窃的交谈声,有为了拍照效果更好不断变换动作的游人。我慢慢向着断桥方向走,身着同款衣服的一支小队,正迈着正步排练“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回头,却在灯火阑珊处,看到了矗立于岸边的一栋小楼,上面的“中国税务”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我不知道这栋楼如今是不是我们税务人的办公楼,也不知道这座小楼曾经见证了多少税务人的从税初心。但在那一刻,在边境线旁,在历史的片段与现实感怀的冲击下,我不由得生出复杂又激动的感慨,无以名状的亲切感与自豪感萦绕于心,既激动于一代代税务人的使命在肩不断探索,又自豪于自己也能成为这支铁军中的一员,沿着前辈的路,迈向税务美好的未来。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我们纪念那场战争,不全是因为它的惨烈,更重要的,是它的伟大。70多年前那些逝去的英灵们,一生凯歌铸就辉煌。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迎接烈士们回家,不必再担心战乱动荡。我们致敬志愿军将士,致敬每一个令人铭记的时刻,致敬这段历史,也致敬当下的人们。新的使命担当需要我们从英雄身上汲取奋进力量,唱响新时代英雄赞歌,书写新时代壮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