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监管:“高科技+机制体制建设”防范税收风险

2022年04月13日 版次:06        作者:李利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提出,实施税收精准监管应建立健全以“信用+风险”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和监督,依法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

在国家税务总局统一部署下,厦门市税务局落实《意见》,全力推动建设“无风险不打扰,有违法要追究,全过程强智控”的税收精准监管体系。

推进监管制度化数据化建设,建立预警体系。该局不折不扣落实“一户式”风险管理机制,开发全税费种风险指标体系,建成税收大数据中心,实现内外部涉税数据集中存储、有机整合、可视化管理和利用。扩大外部数据获取范围,探索税企直连机制,实现税企数据互联互通,满足决策支持、风险防控等监管需求。

开展全链条分级分类应对,精准施策施治。依托动态“信用+风险”,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纳税人,分类分级采取事前风险提示、事中阻断、事后查处等风险应对方式,打造纵向全链条和横向共治的风险全方位防控网。建立涉税风险推送通道,推行电子税务局“风险直推”模式,将低风险疑点信息动态推送纳税人端和税务端,让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自主应对。对高风险纳税人阻断线上办理、实施线下管控、启动风险应对。

探索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识别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创新运用图聚类CPM机器学习算法,开发风险人员关联关系识别系统,快速识别具有团伙特征的自然人关系,快速确定虚开团伙,判定团伙成员的主从地位,绘制人员组成结构,实现对涉税违法犯罪的企业和人员精准识别,促进风险防控重点从“风险企业”向“风险人员”拓展,事后风险防控向事前精准防范前移,“以票控税”向“以数治税”转变。

进一步落实《意见》要求,让税务监管真正做到“无处不在”又“无事不扰”,笔者认为应从构建以数据和机制驱动,促进自我遵从为特征的税收监管生态上下功夫。

数据赋能,推进监管方式数字化升级。推进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升级,确保各项税收业务数据可识别、可分析、可应用。推动实现涉税事项智能化监管,实现全流程、标准化、自动化的智能运行模式。打造精准完善的数据指标池,推动基础征管、政策执行、风险管理、内控监督等各环节指标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发票电子化改革,探索利用图像存储、位置定位等技术,即时验证、记录开票的状态信息,刻画纳税人基本情况、经济活动、纳税行为的全息立体画像,实现纳税人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监管。

监管有章,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打造环节后移、管控精准的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实现风险管理税种全覆盖和纳税主体全覆盖。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岗责体系和业务规程。健全完善税务稽查机制,强化大数据在风险管理和税务稽查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推进稽查案源精准分析、稽查任务智能分配、稽查报告自动生成、决策信息自主分类,全面提升稽查监管质效。

融合引导,进一步提升监管质效。将流程监控与遵从引导相结合,改变过去碎片化按税种和事项管理模式,按照全税种、全流程、企业全生命周期,统筹考虑税收监管各个环节权责分配。构建动态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引导纳税人增强税法遵从意识与能力。将过程监督与精准评价相结合,精准推送与纳税人办税能力相适应的风险提醒提示服务,引导纳税人风险自纠,持续跟踪分析纳税人行为轨迹,通过多维度评价,立体展现纳税人动态风险状况。将分类分级与事后管控相结合,根据纳税人税收风险及动态信用情况,结合行业、经营规模、所在区域等科学分类,制定差异化监管策略,发挥各层级各部门比较优势,统筹分析、分级应对。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厦门市税务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副处长,第六批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