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服务:打造全方位开放包容高效体系

2022年04月13日 版次:06        作者:张宁

“精细”一词,含义为精密细致,应用以服务,理应涵盖准确、规范、全面等内容。《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明确深入推进精细服务工作要求,提出“2022年实现依法运用大数据精准推送优惠政策信息,促进市场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笔者观察到,近年来,尤其是《意见》落实过程中,税收政策宣传辅导逐渐形成上下联动、成果共享、多端发力、精准施策的工作格局。税务部门更加关注纳税人的诉求和体验。“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2.0版”计121条便民办税缴费措施,其中涉及需求快速响应、政策及时送达、问题实时解决、关注个性需求的共计4项29条。在落实这些措施的基础上,基层结合当地实际推出一系列措施。例如,济南市税务局推出涉税服务“非常满意”体验官项目,通过定向邀请和公开招募的方式,现已聘请227名体验官,覆盖全市14个区县,涵盖17个行业,包含企业财务人员、办税人员、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人员以及媒体记者、高校教授。对于体验官提出的115条意见建议,已有85条意见建议被采纳并转化为相应的服务措施,体验成果转化率超过80%。在政策精准宣传辅导上,该局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一二三四”递进式打法,第一步通过电子税务局和征纳互动平台精准推送政策;第二步通过手机短信对未及时阅读的纳税人进行提醒;第三步通过智能外呼电话对仍未阅读纳税人再次提醒;第四步点对点进行人工辅导,确保政策实现全面覆盖,精准滴灌。

今年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既有减税降费又有退税缓税,既有普遍适用的减免政策又有针对困难行业的帮扶措施,政策涵盖范围广、优惠力度大、各方期待高。落实这些政策,对精细服务提出了考验,也赋予精细服务助力社会应急管理和政府精准纾困的责任担当。税务部门应坚持“无需不扰、有需必应”的工作原则,在系统响应、流程管理、便利送达等方面进一步改进。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可推送、可响应、可互动的直接触达纳税人缴费人的“送问办询评一体化”渠道,打造更为精密细致的税费服务体系。

深化认识,塑造善治善能的税收服务格局。应将精细服务置于整个社会产业链、供应链和纳税全流程框架下,从增强经济社会抵御风险能力的高度来推动。搭建简单、透明的税收管理框架,挖掘服务潜能,增强涉税信息处理能力,为纳税人提供更大的确定性,让税务部门获得更大的信任度,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夯实基础,建立集约完善的信息管理设施。围绕“金税四期”建设,加强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投入,形成以开放互联、高效共享、精细智能、便捷普惠为特征的税收应用平台。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技术规范和流程规范,便于其他政府部门系统、金融机构系统、纳税人自身系统等对接。建设应用服务开发环境,建立开发工具集和微服务框架,构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基础的技术服务应用体系。建设数字化税收账户,推进一体化数据归集,实现法人税费信息“一户式”、自然人税费信息“一人式”智能归集,深入推进对纳税人缴费人行为的自动分析管理,形成征纳双方快速有效连接,提供个性化服务和靶向支持。

协同共治,构建包容规范的数据服务体系。“以数治税,必先治数”。明确税务数据法律定位,积极推动国家层面建立关于税务数据资源的权属确认、共享模式和安全保障等法律法规。明确不同数据的权利边界和责任机制,加快形成数据资源产权、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加速形成有效的核心数据资源,提升税收数据质量。探索激励相容的涉税数据共享制度,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制定兼顾行业特性和双重管理体制特征的税务数据共享机制,明确税务数据对其他公共部门甚至是私人部门的开放规范。

机制保障,打造开放融合的一体服务机制。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集成内部纳税服务资源,以“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为核心,打造集“咨询+办理”“导税+办税”“线上+线下”“自助+他助”等办税资源于一体的响应式服务模式。主动融入政务服务改革大局,从政务服务应用场景出发创新技术方法和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公众参与事项办理改进机制,以税费办理群众的“用户视角”审视工作流程和执行效果,将“单项业务”集成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主题,最大程度利企便民,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济南市税务局纳税服务处处长,第六批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