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清清流

2022年05月23日 版次:04        作者:惠敏

清晨,山雾从树林里涌出,顺着东风慢慢飘,与炊烟扭成一团。

这时候,水田小学开始热闹起来了。孩子身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活动四肢,用充满活力的早操开启美好的一天。

筋骨活了,精神饱满,读书声、鸟鸣声,一片和谐。

水田小学横卧在湖北省保康县曾家垭村海拔400多米的山坡上,教学楼一共两层,整个外墙砌着白白的瓷砖,阳光一到,亮亮的像玻璃。右侧教辅用房是平房,食堂、学生宿舍、教师宿舍一应俱全,一圈走下来,我禁不住感叹了好几次“真干净”。站在操场往对面山上看,小草葱绿,树木繁茂,正是初夏,生机勃发。

水田小学是曾家垭、张家岭、溪峪、朱家湾、榨溪五个村共用的小学,小学属封闭式寄宿学校,只有一、三年级,共23个学生,隔年招生,七八岁的娃儿读一年级,九岁、十岁的娃儿上三年级。前几年还开设了学前班,去年收了12个“小不点”。学校只有5名老师,每名老师都是多面手,教语文的,还带道德法治课、信息技术课、美术课,兼顾保姆、管家。

韩校长比65岁的张老师看着老,尽管他还不到60岁。每天上下班,电驴子是交通工具,起起伏伏的山道上,“突突突”来回跑个一小时,足够辛苦。

孩子们在上课,我们在操场上聊天。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透过,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很舒服。韩校长笑得合不拢嘴,耸耸身子,把来自保康县税务局的驻村干部徐昇挤到一边悄悄打探,问我们是不是新来的老师。

徐昇忙向我解释:“前几年精准扶贫,学校硬件问题都解决了,现在就缺老师,韩校长看见你,以为是老师呢!他着急啊!”

韩校长跟着补充:“你看,张老师都65岁了,前几年已经退休了,这又被返聘回来,年轻老师留不住呀!”

徐昇背后,20多米高的水箱银光闪闪。

“水箱有水吗?哪里来的水?”我最近总在山里走,对山区缺水比较敏感。

“从山下的水库引上来的,费了不少劲。”徐昇摸摸晒黑的脸,有点腼腆。

“你往上看,管道看得见咧。”韩校长用目光示意我。果然,山坡阳面,竹节似的管道若隐若现,乖乖匍匐在地皮上。

原来,荆山多地海拔近千米,靠天攒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高处的村庄早就喝上了自来水,而学校不高不低卧在山半腰,因为有井,平时够用,但一逢大旱就紧巴巴供不上了。学校几十号人,要吃要洗,可真是让人挠头。去年,保康县税务局又努力了一把,从山顶村里引水到校园,形成了双路供给,学校再也不用担心旱季来临了。

徐昇对学校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说,这里的娃比他小时候幸福多了,不但能喝上水,每天还有新鲜的牛奶喝,这让我吃了一惊。韩校长指着一楼的一道门给我看,朱红的防盗门上“学生饮用奶领奶处”几个字赫然放光,这太出乎意料了,城里的孩子也没有享受如此优待呀!韩校长有点儿小骄傲:“不到领奶的时间不让进,不能带菌进入。”我愣了愣,赶紧把口罩戴上,尽管山里的空气新鲜洁净。

孩子们正在上音乐课,我溜边在教室后面坐下,里面光线很好,一股温热迎面扑来。柴火笼上面放着圆圆的玻璃钢台面,几个水杯,卡通模样,伸手摸一下杯壁,温热热的,啊!孩子们真幸福,随时都有热水喝。余老师40多岁,但是脸上却满是青春朝气。她左手控制电脑,让音乐按节拍停顿,右手指着投屏上的歌词,示范孩子们唱《卓玛》。她的嗓音嘹亮奔放,“卓玛的大眼睛,里面装着悄悄话……”孩子们学得很起劲儿,一遍一遍,歌声在山里雀跃回荡。我数数人数,一个不落,刚好23个,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孩子共享一堂课,这种节省,除了语文、数学,其他课程应该都是这样吧。我悄悄给最后一排的小男孩递了纸条,上面写着:“你喜欢唱歌吗?”他扭过头,有点儿害羞,看看我,没有说话。

下课铃响了,我收拾记录本,站起身准备出门,小男孩走过来,用方言腼腆地说:“我喜欢唱歌。”随后就跑开了。我笑了,余老师也朝着我笑了。

“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歌,咱们学校有吗?”我笑着问韩校长。

“那还没有,现在学校硬件没得说,你说的校歌是文化,是软件,还没有跟上呀!”韩校长有点儿不好意思。

“校歌只是一个点,学校文化建设内涵可多着咧!光保康这大荆山里的传统文化就挖掘不完,筚路蓝缕、卞和献玉、荆楚文化,都可以变着法子融入教学中。乡村振兴要振兴文化,文化是发展的源头活水呀,这方面还真是要想想办法。”我一边对韩校长说,一边把期许的眼光投向徐昇。

“谁说不是,我最近也在琢磨点子,文化是根基,道理都懂,可也最难搞。”徐昇若有所思。

“一定没问题。吃水这么大的问题都解决了,文化建设一点点来吧,期待水田小学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单位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到时候,你们可笑咪了。”我说。

孩子们在操场上欢腾,空中,国旗飘扬,有的孩子脱去外衣,比小猴小鹿还欢实。

几年前翻新过的校园,四周的绿植已郁郁葱葱,环形跑道旁边多是冬青树,四季常青,我掐下来一片叶子,夹在笔记本里充当书签,顺便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乡村振兴活水流。这是根据宋朝教育家朱熹的诗改编的。

小学是孩子启蒙的摇篮。乡村从扶贫到脱贫、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的历史,以后必将走进孩子们的课堂。如果可能,我也真想走上讲堂试一试。

(作者: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国家税务总局襄阳市税务局干部,曾获“冰心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