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湖南全省已有4.4万户符合条件的纳税人享受到留抵退税红利。收到留抵退税“红包”之后,纳税人用它干了啥、产生了怎样的效应?近日,记者采访了湖南省的多家企业,听他们讲述有关留抵退税的那些事。
给企业绷紧的现金流“解压松绑”
“退税政策就像‘雪中送炭’,给公司绷紧的现金流‘解压松绑’,坚定了我们走下去的信心。”湖南省固的桥隧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晃说。
原来,受疫情影响,该公司一直未能全面投产,资金周转困难,而员工工资、水电成本等固定支出一分都不能少,这导致公司资金链持续紧张,存在断裂风险。一筹莫展之际,24万多元留抵退税款到账,给企业吃下了“定心丸”。“有了这笔钱,不仅员工工资有着落了,企业扩大产能也有了资金保障。”张晃说。
退税资金的落袋,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起到“扶一把、送一程”的作用,也激励着不少企业危中求“机”,逆势而上。
华容县蔬菜加工企业今年上半年销售受阻,在这一市场“冷静期”,湖南云龙菜业有限公司第一时间申请到16万元的留抵退税款,将其用于购置生产设备,并对原有的128个蔬菜腌制池进行改造升级,使蔬菜腌制产量扩充至近2万吨,为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和后续旺季蔬菜销售打下坚实基础。
原本搁浅的项目“活”起来了
“14万多元退税款将用作电力保供资金,全力保障群众生活。”湖南东虹天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凌刚告诉记者。
据了解,作为株洲市第一个光伏扶贫电站的承建者,该公司致力于电力工程、光伏发电、电力新能源等业务,为炎陵县80%以上的居民提供电力保障。因雨季多发且受疫情影响,公司部分建设项目延期,光伏发电量也相应减少。“这笔退税款的到来,让原本搁浅的项目又‘活’了,企业可以继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清洁电力保障。”陈凌刚说。
同样专注于绿色转型的湖南省石门华晟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原计划投资70万元扩建蒸汽输送管道,却因人工、材料成本上涨,尚未开工建设。该公司负责人谢群强介绍,留抵退税政策落地后,企业收到退税款23万多元,拟全部用于蒸汽输送管道西延建设项目,确保按期建设完工。
“工程完工后,用于供热的蒸汽实际来源于火力发电产生的尾气,供应价格比自用燃煤锅炉产生的蒸汽成本每吨低87元。此外,还能有效减少燃煤锅炉产生的废气排放,生态效益显著。”谢群强说。
把钱花在创新研发的“刀刃”上
“这两年企业一直在爬坡过坎,这笔退税款为我们创新研发提供了动力。我们将全力研发新产品,实现新突破。”收到3700余万元留抵退税到账的短信提醒后,株洲时代华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军欣喜地说。目前,该公司正专注于高端芳纶材料的研发制造,力求解决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重点技术领域所需材料的“卡脖子”困境。
与时代华先一样,专注生产高端锂电池的湖南韶山钰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也选择把钱花在创新研发的“刀刃”上。由于受供需两端的双重挤压,公司部分货物无法正常交货,款项收不回来,新产品的研发也陷入困境。在韶山市税务局的精准服务下,该公司收到了近800万元的留抵退税款。
“退税款的到账,让公司有充裕的资金进行产品研发,预计今年可再申请三项发明专利,有望在研发新型高端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谈及企业未来发展,该公司副总经理任正刚说。
“退税快一步,企业发展进一步。”湖南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明权表示,“湖南税务部门将继续依托大数据优势,通过一户一策、定点联络的方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同时,建立健全跨部门会商机制,打通留抵退税受理、核准、开票、退库等各流程和环节,确保留抵退税政策落稳、落准,帮助企业渡过发展难关,增强发展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