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友,山东沂水人,1983年6月入党。他和妻子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无人区,把家安在边境线上,为国巡边50多年,他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夏天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广袤且丰盈。草原深处,一间用红砖砌成的平房静静矗立,门前高耸的旗杆上飘扬着一面红旗。平房里住着魏德友和他的老伴刘景好。白发丛生,皮肤黝黑——这是岁月和辛劳给夫妻俩留下的印记,但他们的腰背依然挺直,步伐仍然矫健。
荣获“七一勋章”一年来,魏德友的生活一如既往,每天在家门前升起五星红旗,然后放羊巡边,一走就是十几公里。在他看来,艰苦孤独也是一种考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接受考验、战胜困难”。
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从北京军区复员。他和30多位战友踏上西行的火车,义无反顾地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沿着边境线放牧、种地,魏德友和战友们肩负起巡逻守边的使命任务。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魏德友和妻子一直守在边境线上,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为巡边”的生活。这些年来,他们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巡边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我们两个不能同时离开,总得留一个人守着边境线。”这是魏德友和妻子的约定。
说起守边护边的岁月,魏德友的眼睛放出一丝光亮,聊起了他的两大宝贝,“我的宝贝望远镜和收音机,只要出门我必须带着它们。”
望远镜是千里眼
望远镜是千里眼,脚下的每一寸草地、远山的每一道腰线,都通过望远镜刻在魏德友的心里,任何一丝异常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魏德友对曾经的3架望远镜记忆犹新。第一架望远镜是奖品。1982年的一个冬日,魏德友骑马沿着没有边境设施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发现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他迅速卧倒,睁大双眼死死盯着。飞机离开后,魏德友在飞机盘旋过的地方来回寻找可疑迹象,之后他一连3天都守在那里。年底,他被评为连队的先进个人,奖品是一架望远镜。
第二架望远镜是边防连配发的。1984年,魏德友所在的二连被裁撤,百余户人家陆续搬迁到其他连队驻地。魏德友与妻子商量:“我们留下来,如果边境线上有啥事情,还可以给边防连递个消息。”“我还不知道你的心思吗?你是不想离开这里。”妻子最了解他。后来,边防连给魏德友配发了“义务护边员”袖章、一只军用水壶和一架崭新的军用望远镜。那架军用望远镜,他用了近20年。
第三架也是军用望远镜。2003年夏天,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第173号界碑落成。落成仪式上,魏德友站在宣誓队伍中间内心无比激动。之后,他领到了一架崭新的军用望远镜。他用手指一遍遍地描着雕刻在界碑上红色的“中国”二字,那是他见过最美丽的红。
收音机从不离身
魏德友一辈子就好听收音机,巡边放羊、种菜打草,收音机从不离身。可以说除了睡觉,其他时候,收音机都开着。
第一台收音机,是1976年魏德友送给妻子的新婚礼物。那一年,回老家山东结婚的魏德友带着妻子返回新疆,要在西安住一晚。在街道拐角的小商店,魏德友一眼看中了那台收音机。他告诉妻子,新疆特别大,人特别少,晚上没有电灯,有台收音机日子就不难熬了。
魏德友通过收音机学习党的政策,了解国家大事,还有世界上发生的大事。“我在收音机里还听到了税收的内容。国家要修铁路、公路,孩子们要上学,神舟飞船要上天,还有我们的边防连,先进的国防科技,都离不开税收。”
这台收音机也陪伴着他的4个孩子长大。孩子们听小喇叭广播,听《西游记》《三国演义》。魏德友说,如果没有收音机,他就是个聋子、瞎子,孩子们的成长也会少了很多快乐。
一个冬天的傍晚,魏德友巡边遇到了暴风雪,能见度极低,他担心自己越界,在风雪中努力分辨着方向。后来,他估摸着快到边防连了,就将手电筒照向天空,三长两短闪5下手电光是他与边防连的约定。深夜两三点时,3名战士骑马护送他回家。他一边快马加鞭,一边直视前方,希望能尽快听到收音机的声音。原来,因为草原的夜非常安静,他就和妻子约定,如果自己回家晚了,就把收音机的声音开到最大,为他指路。
2002年,魏德友和妻子都退休了,在山东工作的子女们劝父母回乡养老,可他俩说什么也不肯。魏德友说,放牧守边是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守着守着就习惯了,想一直干下去。“我只是在做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事。”说这话时,他又露出淳朴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