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银,陕西定边人,1973年7月入党。他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他还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
他,从小被风沙撵着走,立志要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他,长大后坚守梦想,扎根大漠40余年,一家三代都奉献在毛乌素沙漠,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历史;他,治理荒滩25万余亩、植树5300多万株,还创办治沙公司,带领乡亲们锁黄沙、拔穷根,硬是把沙窝窝变成了“金饽饽”。他,就是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
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风沙肆虐,田地遭侵吞、房屋被淹没……沙害曾给石光银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7岁那年,在一场沙尘暴里我和小伙伴被卷出30多里地,3天后才被父亲找回,小伙伴却就此失踪。那些年风沙撵着我们走,我们搬了9次家。”石光银回忆起曾经的岁月。
1984年,32岁的石光银带头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与海子梁乡政府签订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的合同,从此开启了漫漫治沙路。
“当时,我把羊、骡子全部卖掉,买苗木,决定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个沙治住,把这件事干成。”1986年春季,石光银和群众在沙漠中苦干了几十天,白天顶着日晒种树,夜晚就睡在临时搭建的小帐篷里。然而,苦干了一整个春季,却因为一场大风的来袭,90%的树苗全部被掩埋。来年再战,又有80%的树苗被风沙再次毁掉……
面临困境,石光银一边极力劝说大家不要放弃,一边外出学习技术。又是一个来年的春天,他们用学来的技术在迎风的沙坡上划格子、打沙障,在沙障间栽下杨树和沙柳。这次,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90%,曾经的沙窝窝终于迎来了“春天”。之后,石光银治沙的脚步再也没有停下。
2008年植树节,石光银唯一的儿子从外地调运树苗返回途中,发生车祸不幸身亡。石光银强忍着巨大悲痛,在安葬儿子的第三天,又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奔赴治沙造林第一线。“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虽然没了儿子,但还有孙子,我要让我的孙子继续治沙造林,让治沙造林事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石光银目光坚定。
40余年,石光银带领当地群众先后治理荒滩25万余亩,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出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他在十里沙村建起移民新村,将白于山区的一部分困难群众搬迁到这里,带领他们打水井、盖房子、架电线、发展养殖业。据不完全统计,石光银所在的公司先后帮扶300多农户、1000多人脱了贫。这些年,他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联合了300多户农民,先后办起肉牛示范养殖场、饲料加工厂和蔬菜种植基地等10多个经济实体,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近两万元,使沙窝窝变成了“金饽饽”。
治沙精神 薪火相传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石光银依旧忙碌在他的植树造林事业中。令他欣慰的是,大学期间就已入党的孙子石健阳,毕业后回到家乡继续爷爷的治沙事业,成为石光银的好帮手。
依托爷爷创造的“公司+农户+基地”模式,石健阳大胆尝试发展芍药、辣椒、葡萄等特色产业,让沙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我爷爷出生在沙漠中,现在我又回到了这片沙漠,我得把治沙这根‘接力棒’拿稳了。”石健阳说。
闲暇时光,石光银还经常为当地机关、学校上党课,为大家讲述自己的治沙故事。今年6月,定边县税务局税务管家团队来到他的治沙企业,上门讲解辅导税收优惠政策。石光银乐呵呵地说:“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为了生存治沙,到带领大家致富,这一路上都离不开党和国家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的这些好政策,让我的绿水青山之梦成真,也让我们治沙致富有了更大的底气。”
石光银满怀期盼地说,希望税务部门能够结合当地实际,出台更多帮扶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植树造林、防沙治沙队伍中,进一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让更多荒沙变林海、戈壁变良田,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