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陪伴我的青春

2022年07月04日 版次:07        作者:唐奇琪

一场雨后,小城平凉稍微凉爽了一些,远处的青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如淡雅的江南水墨画,清新怡人。我和朋友在滨河小路散步,朋友说,前几天单位举办红色经典分享会,有位同事讲述了《青春之歌》,让她心潮澎湃。我听了一愣,《青春之歌》,这部我读了多遍、激荡着青春力量的作品,此刻再次拨动了我的心弦。

最初读《青春之歌》是在中学时期。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叙写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革命经历,再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期间青年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投身革命斗争的历程。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林道静在课堂上向小学生讲述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激发起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当年读完这部分后,我写了一篇作文《勿忘国耻》,抒发对抗日救国运动的感想。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非常用力地写下了每一个字。后来,这篇作文被编入学校作文集《青春·阳光·梦想》,看着自己的文字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高兴之余心中萌生了一个朦胧的想法:我要像林道静一样,始终谨记“我是中国人,我应当爱国”,以后走向广阔社会,我也要勇敢承担起重任,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现在想来,当时十三四岁的我,对于自己将来要承担起何种家国重任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但从小就已在心中撒下的爱国的种子,从那时起深深地扎下了根。

2011年9月,我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进入大学后,我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青春之歌》作为红色文学经典“青山保林、三红一创”(《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之一,当然也是中文系学生重点研学的作品。有一次,在现当代文学课上,老师放映了演员谢芳主演的电影《青春之歌》。下课后,舍友说电影没看过瘾,要读原著。陪同学从图书馆回来的路上,我给她讲了电影里没有展现的故事,比如林道静的身世和家庭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大学生到南京请愿等。

到大四写毕业论文时,我和舍友不约而同都选择写《青春之歌》。那些日子,我们两人在熟读原著的基础上,一起在图书馆看了好多有关《青春之歌》的评论与文献,一起讨论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人生观和恋爱观。那段时间,我们都把林道静当成了生活中的精神动力和人生导师。我们在宿舍讨论文学和文学以外的世界,在塔影河声里做着青春的梦。想到林道静在青春最美好的年龄参加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把自己青春的理想与时代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就觉得手里被翻得有些破旧的《青春之歌》似乎有一份沉重的分量。我逐渐明白林道静选择恋爱对象的过程,其实就是选择正确道路的过程。我也逐渐懂了,《青春之歌》讲的不是一个人的青春,而是青年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一代人的青春。

那段和舍友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大学时光,也让我真切感受到青春年华能拥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是多么幸运。大学毕业时,我在自己珍藏的一本《青春之歌》扉页上写下几句祝福的话语,送给了这位陪伴我4年的舍友。

大学毕业后,我通过国考进入税务系统工作。入职第一年的6月18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庄严的党旗面前宣誓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林道静宣誓的画面。“我宣誓,把整个生命交给党,终身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刹那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林道静对于党真挚的依赖就像孩子见到母亲一样。对我而言,加入中国共产党,意味着一种责任,也赋予我力量。

前几天在新华书店闲逛,书店醒目位置的书架上整整齐齐摆满了红色经典著作,《红岩》《林海雪原》《苦菜花》《平原枪声》……每一本书都是一部无声的历史,等着人们去看见它,去读懂它。我在这些书里一眼瞥见了《青春之歌》,它的封面不再是原来那样简单的肖像画,而是醒目的标题,火红的底色,像奔涌的热血。

当我再次翻开《青春之歌》,那些熟悉的句子再次呈现在眼前:“道静站在潮湿的沙滩上,心头充满了喜悦的激情,目不转睛地望着大海。清晨,天气晴朗,天边淡淡地飘着几朵白云,海水就像天色一样蔚蓝、明净,绸缎般闪着银色的光辉……”我进一步体悟到,林道静的青春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承载了革命年代中国青年的信仰。而踏歌而行、勇担使命也成为扎根在每一个当代中国青年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平凉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