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说:做好眼前事,怀抱家国志

2022年07月06日 版次:08        作者:

编者按 一篇好论文的“炼”就,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邀请本期受访老师推荐的几位优秀学生代表,分享他们在论文写作中的所思所得。

实证分析应选择热点话题切入

我的论文题目是《增值税留抵退税对企业研发创新的促进作用》。2020年9月,我进入北京大学攻读税务硕士学位。由于本科并非财税相关专业,作为一名初入财政学系的学生,我在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学校在第一学期开设的《财税数据实证分析》课程,成为帮助我开启财税论文写作的钥匙。这门课程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热点话题切入,认真完成数据搜集整理、计量分析、文稿写作、汇报展示等所有标准步骤。在选题阶段,我在浩如烟海的税收政策中反复查阅核对,以期从中找到有数据支持、有理论基础、适宜展开分析的论文主题。最终,我选择分析2018年开始推行的留抵退税试点政策,并关注这一政策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

选择这一政策,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该政策推行时间尚短,相关研究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增值税留抵尤其是存量留抵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该政策有助于补充我国目前减税降费相关研究。确定选题后,我开始逐步推进数据搜集和计量分析工作,我选择了上市公司数据库,并主要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分析。在论文写作中,导师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导师常常教导我,论文不应只有一个漂亮的计量结果,更应关注财税政策是否真正地发挥作用,提出真正有价值的建议。现在,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给企业带来利好。在妥善解决存量留抵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尽量减轻对各级财政新增的压力、形成良好的退税地区间负担机制等,是我之后会持续关注的重点。

在攻读硕士学位的两年里,我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过去学业的肯定,也是我未来前行道路上的动力。今年9月,我将以一名博士生的身份重回北大校园,开启人生新的阶段。我将与广大财税学子一道,不负寸光阴、做好眼前事、怀抱家国志,为财税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2届税务硕士 钟尧

选题源于我对绿色税收的兴趣

我的论文是《低碳城市建设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研究》。在一次课程讨论中,白彦锋老师带领我们探讨了“双碳”目标的实现给中央及地方财政收入带来的影响这一议题。出于对我国绿色发展和相关税收政策的兴趣,我开始查阅文献,并从中央税的角度开展分析,得到了“传统原油消费的达峰也可能影响成品油消费税收入”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我试图进一步研究“双碳”目标推进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发现这一目标实现过程可能会提升地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成本,进而影响地方所得税、增值税收入。充足的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我提供了数据基础,低碳城市试点又为这一问题的因果识别提供了支持,帮助我完成了一篇规范的财税领域实证论文。

在具体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导师的很多帮助。在开题报告时,导师指出我对“双碳”目标与“环境规制”两个概念的区分不够清晰,我在梳理这两者区别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创新点。在研究过程中,导师基于现实中的税收实践为我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例如在进行不同产业结构城市的分类探讨时,要考虑第二产业垄断性特征带来的税收转嫁行为等。

总体而言,通过论文写作,我对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及地方政府税收征管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体会到:写出一篇优秀的财税论文,需要立足实践,以扎实的文献为基础,并与优秀前辈进行思想碰撞。在此,由衷感谢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学术之路,道阻且长,吾辈仍将上下求索。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2022届财政学学士 张丹昱

在“冷门”选题中进行“热”思考

我的毕业论文是《税务赛事对专业人才培养作用的研究》,这一选题的确定远比想象中顺利。我的导师朱为群老师听闻我参与了税务竞赛后随即想到,研究专业赛事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这一选题十分“冷门”,便鼓励我尝试研究。我当时也觉得眼前一亮,目前税务行业发展较快,但探讨如何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税务人才的学术论文却比较少,以税务赛事为切入点探讨这个话题,以小窥大,很有新意,是一个不错的研究方向。

确定选题后,我开始着手落实。这篇论文我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收集相关数据。导师向我推荐了《社会研究方法》一书,书中关于“如何设计问卷”“如何得出一个社科理论”等知识和方法,对我设计问卷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搭建框架、选取指标、设计问卷、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难题:写作后期发现自己存在行文逻辑不连贯的问题,导致临交稿前还在不断推倒结论重来。当时十分崩溃,但现在回想起来,多亏当时的不妥协和不马虎,才有了最终较为满意的结果。

写作绝非一蹴而就,论文是对过去所学与实践的总结。整个写作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要多与导师交流,每次导师总能洞悉我的疑惑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论文是我们毕业前最后的“必修课”,是对自己两年学习成果的展示,从中能够学到如何系统地做好一项研究工作。我相信,这样的学术研究经历也会为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届税务硕士 王巧敏

财税研究需要“系统论”思维

我的论文《“环保垂改”下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的影响——以河北空气污染为例》有幸荣获优秀论文,我认为这和论文选题以及研究设计所具备的时效性、创新性是分不开的。选择这个题目主要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兼顾了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动态以及研究可行性。

为了能够尽量深入地完成研究,我梳理了我国的环保体制演进历程,尤其是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财税改革。在研究过程中,导师为我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帮助我突破性地论证了污染数据对利用财税政策进行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同时论证了,行政体制的改革不是孤立的,激发其改革效能需要财税体制调整配合。

通过这篇论文写作,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税制设计需要考虑我国综合国情;税收征管日益强调基础数据、原始信息的准确无误和高度集成。繁复税法的背后反映的是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无论是进行税收研究还是税务实操都需要具备系统论思维。

转眼间又到了新生选择专业的时刻。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财政学(税收学)日益成为融合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等的综合性学科。对于选择了财税专业的同学,我想说,财税人都应怀有家国情怀。我们要关注国计民生,在学习和研究中,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2021届财政学硕士 朱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