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论文是如何“炼”成的

2022年07月06日 版次:08        作者:主持人:姜赫

夏风又穿巷,浮瓜冰雪凉。又是一年毕业季,大批高校毕业生走出承载着青春的校园,带着憧憬迈向人生新的旅途。毕业论文,是学子们对学生时代交出的答卷,是跃入人海前的初次试炼。本期我们邀请几位高校老师,就财税论文的写作与评定标准展开讨论。且看胸中选题千千万,下笔如何见真章。

第一环节:一篇优秀论文的诞生

话题1:今年的毕业论文体现了怎样的研究趋势?哪些选题让您印象深刻?

白彦锋:从今年的毕业论文来看,选题多集中在国际税收改革,特别是全球最低税改革,以及数字经济税收问题。在评阅的论文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学生对于平台经济的税收规范问题的探讨。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税源与税收背离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特别是平台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税源与税收背离的问题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加速演变。有些学生特别是部分博士毕业生的选题聚焦这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前沿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朱为群:我今年指导的硕士毕业论文共有6篇,研究选题涉及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抗疫税收政策效应、遗产税开征的必要性、未上市公司税务风险、税务赛事的影响以及增值税留抵退税。这些选题都来自实际税务问题。其中《税务赛事对专业人才培养作用的研究》这篇论文的选题很有特点。当初我建议学生研究这个选题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这个问题尚未受到学界关注,选题较为新颖,有研究必要;二是本文作者当时正在参加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完成论文的过程会有强烈的“代入感”,同时学术研究要求其具备旁观者的理性分析和“评判感”,为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蔡秀云:从我批改的情况来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财税政策研究,支持学前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等,在今年毕业论文中较受关注。其中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撰写的博士论文《促进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投入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积累视角》和硕士论文《“环保垂改”下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的影响——以河北空气污染为例》这两篇都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蒋云赟:今年我们的硕士毕业论文侧重三个方面,一是财税政策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二是金税工程对税收遵从的影响;三是环保费改税等政策的影响效果评估。我希望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掌握处理税收领域数据的能力和严谨的分析方法。

话题2:一篇优秀论文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蒋云赟:首先,一篇优秀的论文要在理论或者实践上有新意。理论突破是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对硕士论文更期待对实践有借鉴意义。其次,针对选题要有严谨的分析框架、完备的数据支持和稳健的数据处理,除了利用现有的数据库外,同学们应该多通过调研收集数据,采用文本爬虫等方法构建数据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无法带来理论或实践上的创新,单纯“炫技式”的模型构建和数据处理没有意义。最后,论文应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我们倡导通过调研或者专业实践发现问题,通过论证解决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白彦锋:选题非常重要。一篇好论文的选题应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问题导向明确,不能只是简单重复前人的研究。同时,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应该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在资料搜集难度和模型复杂程度等方面,体现出作者的研究能力和“工作量”。很多时候,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与作者的投入程度密切相关。另外,论文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之间应有机统一,切忌理论实际“两张皮”。

蔡秀云:我想再次强调选题的重要性。选题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它影响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源自社会需求、有创新性和研究价值的好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必要前提。

朱为群:我从“大”的方面补充几个评定标准——论点鲜明、论据可靠、论证符合逻辑、结论明确有新意、符合学术规范、文笔流畅。

话题3:针对目前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如何从学生、教师和学校层面加以改进?

蔡秀云: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是,一些学生对论文写作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写论文就是码字,因忙于实习、找工作,对论文写作投入时间精力不够,其论文无味、无色、无意义。与之相反,有些学生执着于把论文写成“经典之作”,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探究、不能自拔,问题罗列了一串又一串,不知该如何收手,甚至导致不能按时毕业。应该认识到,论文写作是一个学术训练的过程,要调整好心态,把完成毕业论文当成一个阶段性目标。同样,老师和学校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才能对学生的论文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评判。

白彦锋:我主要针对论文写作中的数据运用来谈谈。一些学生在写作中,为了构建模型而构建模型,似乎这样才更具学术性。但事实上,一些学生论文即使数据模型很复杂,但得出的结论却不痛不痒;或者一些学生论文依据的数据库是社会机构的主观调查数据,基础数据的可信性一般。在学术论文发表和评选过程中,“无模型不论文”几乎成为现在学术界的一种“病态”,进而对学生培养、论文撰写带来不利影响。一些论文往往通过繁复的数学模型来掩盖论文观点的苍白;一些有真知灼见、但缺乏数理包装的论文却被湮没无闻。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高校、期刊杂志和教育主管部门引导学术界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税收体制改革作出贡献。

朱为群:总体来说,目前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在选题上,有些选题过于宏大,学生由于各方面限制无法驾驭,研究意义不大;在内容上,有些论文缺乏明确的问题导向,往往是堆砌资料而缺乏针对问题的梳理,导致观点模糊或前后矛盾;在形式上,很多论文框架千篇一律,有些论文存在滥用数理模型和计量分析的倾向;还有不少论文存在不符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要求的问题,其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引用文献重复率较高。

蒋云赟:我想补充的一点是,出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和现阶段高校的课程设置相关。两年制的税务硕士使得学生普遍压力很大,论文写作时间不足是普遍现象。作为老师,我们应主动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虽然专业实习非常重要,我们还是期待同学们能把更多时间留给校园,留给课堂。

第二环节:理论研究的根基

话题1:党的十八大以来,税收事业不断向前。历年来的毕业论文体现了税收领域怎样的发展变化?

白彦锋:我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数字化、国际化、民生化。近年来的税收研究更多关注个人所得税改革、税收营商环境改善,以及柔性税收征管等内容,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税收实践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包括大规模减税降费、营改增、环境保护税等内容在税收领域的论文中都有比较集中的体现。

蔡秀云: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的财税改革在完善自身体系的基础上,如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财税领域研究的新趋势。数字税收、绿色税制、纾困财税体系建设,以及财税助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等,都成为近年来学生论文的重要选题。

蒋云赟:随着数据的丰富和经济学理论和实证手段的完善,税收研究更多地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从大政策的探讨走向细节的讨论。例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些年很多论文关注财税政策对创新的影响,并对此进行严谨的定量评估和比较。这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选题方式也更加适合年轻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入门。

话题2:作为一名老师,您认为应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研究与“国之大者”结合起来?

蔡秀云:首先,作为导师做学问要心怀“国之大者”,将自身科研工作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相结合;其次,引导和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在论文写作尤其是论文开题时关注最新政策变化,将论文撰写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白彦锋:税收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将税收理论研究与“国之大者”紧密结合,就要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做真正能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有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学术研究。

蒋云赟:关注“国之大者”,是每个北大经院人来到学院的第一课。北京大学的经济学科自创设之始,就被赋予浓墨重彩的经邦济世情怀。我们希望在教学中发扬先辈精研深思、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也鼓励学生继承北大经院的厚重历史和精神传统,发挥经世济民、为国家民族敢于担当的勇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