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74岁,国家税务总局机关退休干部。她敬老孝亲、热心公益,其家庭被税务总局机关评为“五好家庭”。她是税务总局老干部合唱团成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我的母亲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她一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她留给我最宝贵的遗产、使我受益终身的,就是懂得理解和尊重。无论职位高低,都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学习他人的长处,尽自己所能帮助解决他人的困难。
记得我4岁那年,父母同时被派到外地工作,家里请了一位保姆照顾我。保姆的孩子和丈夫都去世了,孤身一人,后来就一直留在了我家。母亲常对我说,保姆只是一项工作,没有身份之别,你要学会尊重她。如果我对保姆发脾气或说了难听的话,母亲总会严厉地批评我,直到我认错道歉为止。久而久之,我懂得了尊重的意义。
因为尊重,我们和没有血缘的保姆处成了一家人。“文革”期间,父母被关在单位,家里只剩下我和年幼的妹妹,保姆主动支撑起这个家,给了父母极大的安慰。后来,保姆岁数大了,我们全力照顾她,给她看病吃药,让她安享晚年。她90岁时,我们又请了一位年轻保姆照顾她,直到94岁为她送终。
因为这种尊老爱幼的家风,我的独生女儿从小就知道,有了好吃的东西,第一给太姥姥,就是我家年迈的保姆,第二是姥姥、姥爷,然后才轮到她。后来有了小外孙,我和女儿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过观念上的冲突。我主动从网上、书上学习新知识,和女儿心平气和地讨论。慢慢地,我发现新的教育理念的确更有利于孩子适应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于是就把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与新的理念结合起来讲给女儿听,她也愿意接受,这样矛盾很快就解决了。
我们家还有一个规矩,就是遇事不冲动、不计较、不抱怨,只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的父母80岁以后有很多老年病,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取药,还要经常送急诊或住院。女儿上大二时患了局限性硬皮病,每个月都得去协和医院看病。后来,我自己又手术置换全髋关节,拄双拐达8个月。前前后后碰到这么多事,很容易让人着急。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领导和同事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安慰。我也迅速调整自己,用笑容和信心来安慰亲人们。那些年,为了照顾父母,我的年休假都用来取药或陪床。有时,我白天在医院,晚上照顾完老人后再继续加班。女儿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为了方便她看病的同时又不影响工作,我总是早上6点去医院挂号,等她上完课再来看病,这样坚持了多年。重压之下,家里没有过指责和争吵,仍然和谐融洽。
退休以后,我先后担任税务总局老干办党委委员和所在党支部书记,做了10年支部工作。支部里老同志多,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我们就每年组织一次外出参观。每次我都主动为他们拍照留念,有微信的同志我就给他们传电子版,没有手机的老同志,我就把照片洗出来送给他们。
在祖国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脱离社会。为此,我还参加了税务总局老干部合唱团、手机智能班和手机摄影班,让自己更加充实。我愿意发挥一名老党员的余热,不忘初心,为党和国家事业增添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