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照亮捐资助学路

2022年07月18日 版次:06        作者:口述:刘四喜 整理:尔雅 庞元彬

刘四喜,64岁,国家税务总局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税务局退休干部。他曾当兵奉献边疆,多年来一直努力践行雷锋精神,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和发展,为家乡大泉村修公路、修学校、建桥,用平凡善举托起贫困学子的“求学梦”。

在我的衣柜里,一直有两套制服,绿色的军装和蓝色的税服。脱下绿军装,换上蓝税服,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生。

我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大泉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雷锋同志是我们湖南老乡。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们讲雷锋的故事,让我们向雷锋学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雷锋精神深深地根植于我的内心深处。1976年我应征入伍,如愿穿上绿军装,来到新疆成为一名军人。1986年,我转业到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税务部门工作,直到2010年退休。

父亲常对我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要记住党的好、政府的好,要记住曾经帮助过你的父老乡亲。”我谨记父亲的教诲,虽然身在异乡,却一直惦念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今年是我为家乡贫困学生捐资助学的第46个年头,这期间,家里的多次变故都未动摇过我捐资助学的初心。每当看到孩子们对知识渴求的眼神,我就知道我的努力是值得的。

记得1997年7月,大泉村唯一一座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砖土小学校舍因大雨冲刷而倒塌,村里的孩子不得不在田间空地上课。得知消息后,我第一时间赶回村里和村两委一同向省市县三级教育部门申请,挨家挨户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在多方努力下,当年底,一栋20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两层教学楼建成了,孩子们终于从田野间回到了明亮舒适的教室。

2000年,我返乡探亲时发现孩子们上学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距离较远的泥巴路,另一条则是距离较近但很简易的危桥。于是我向市委、市教育局和县扶贫队等寻求帮助,自己带头捐款1万元,还倡议村里人捐款,很快就筹得资金5万元。当年9月,新的大桥建成了,泥巴路也修成了水泥路。

我的家乡拥有丰富的泉水资源,但是由于交通不便,渔业养殖销路不畅,这也成为长期困扰村子发展的瓶颈。2007年我回家探亲时了解到家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当场捐款5800元作为前期经费,并和村两委一道前往相关部门立项审批,拉赞助,发动村民捐款,最终修建了一条连通周边各个村落的通村水泥公路——洋泉路。

很快,大泉村优质的水资源就吸引了不少投资商前来开发。现在,村里的水产养殖、特色种植等,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0余万元。村子有了更多资金为村民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了良性循环。

微光虽渺,万丈成炬。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我还要继续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做一个“追梦人”,继续为家乡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