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喜事”:大学生成了“新农人”

2022年07月27日 版次:03        作者:韩孙文

“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在宁波慈溪市紫星农庄葡萄园内,一串串葡萄吸引了各地水果商贩前来抢购,农庄葡萄销售迎来“开门红”。

“我们这一代农民真的很幸运!”谈及大学毕业后的创业历程,紫星农庄负责人王侠浃有感而发,“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和税务部门的贴心服务,让我坚定了走精品智慧农业新路的决心。”

王侠浃是一名乡村长大的90后,他的祖父、父亲都以葡萄种植为生。耳濡目染下,王侠浃在2017年读完观光农业专业后,返乡创办农庄,成为一名“职业农民”。“打造智能大棚,向智慧农业要效益。”被知识“武装”过的他,对种植的规划也透着知识味儿。

然而,创业初期大量的资金投入,让刚刚走出“象牙塔”的王侠浃很快遭遇了现实的打击——流动资金告急了。“买原料、买设备,都得用钱。”谈起那段艰难日子,王侠浃仍记忆犹新,“没想到的是,税务干部上门走访,通过‘税银互动’为我带来转机。”在税务部门的帮助下,王侠浃的农庄获得量身定制的大学生创业贷款方案,30万元的贷款帮他解决了资金难题。

令王侠浃欣喜的不只是贷款。“税务干部定期上门讲解税费优惠政策,辅导我们办理减免税申报、线上申请发票等涉税事项。”王侠浃说,“前不久,税务干部还给我推送了《支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指引》,里面包括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激发乡村创业就业活力等6个方面109项优惠内容,我有信心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项又一项税惠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贴心服务,帮扶紫星农庄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走出了一条精品农业的发展之路。

“现在,我一个人、一部手机就管理着40亩葡萄种植。”王侠浃的手机上,实时显示着葡萄种植基地里的画面,随着他手指点击,画面切换到农场实况一页,上面有实时监测数据及设备运行情况。“这是5G物联网数字化大棚,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一目了然,很多都能自动化操作。”王侠浃说。

在宁波慈溪,像王侠浃这样的大学生“新农人”已有410名。他们返乡参与乡村振兴,通过“接二连三”发挥加乘效应,扩大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不仅辐射带动了6000多名农民共同致富,更在接续奋斗中,创造着一个新未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大学生‘新农人’带来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改变着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我们将组建涉农服务专班,围绕现代农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制定税费优惠政策‘礼包’和针对性的服务举措,使其办税省心、政策暖心,合力促成慈溪‘田野喜事’。”国家税务总局慈溪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