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军转干部魏民:

将法规条文与交易场景结合分析

2022年07月29日 版次:04        作者:本报记者 张剀

在国家税务总局石家庄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有一名“闲不住”的军转干部——他叫魏民。在学习税收业务方面,这位60年代出生的军转干部,始终有股军人骨子里的倔劲儿:只要遇到不明白的税收问题,一定要刨根问底,直到搞清楚为止。慢慢地,魏民总结出一套学习税收业务的方法,那就是将税收法规条文与具体交易场景结合起来分析。

谈起魏民,同事们总是能说出很多关于他的轶事:和同事在闲聊时,“抠”出了50万美元的非居民所得税;偶然翻看报纸,发现某企业未足额纳税的线索,最终入库企业所得税1600万元;用40分钟时间评估某房地产企业纳税情况,迅速抓住关键问题,最终入库税款2500万元……

魏民说,学好税收业务,首先要熟悉税收法规条文,关键的细节一定要细抠。记者初次与魏民相识,就是因为他投来的一篇稿子。2015年,编辑部收到魏民的投稿,探讨的是企业一次性收取的管网建设费如何进行税务处理。当时,作为《中国税务报》大企业版的责任编辑,记者就具体的税收业务细节与魏民进行了多次电话沟通。魏民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很认真,也很专业——记者提出的每个修改意见,他都会一一回复,详细说明他的理解。对于记者赞同的意见,他会详细询问赞同的理由,看是否与他的理由一致;对于记者不赞同的意见,他会反复陈述他的观点;发现自己理解错误了,他会深究理解错误的原因,然后举一反三,看看是否还有类似的问题也搞错了。

熟悉了法规条文,还需要了解具体交易的实际情况。魏民常说,税收法条是枯燥的,但把税收法条与企业的实际业务结合起来,那就是活生生的。因此,魏民在学习税收业务时,总是习惯性地先还原业务场景。遇到比较复杂的业务时,就开始画图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演。如果还搞不清楚,他就到企业做调研,看看真实的情况究竟什么样。把业务实质搞清楚后,魏民会结合税收规定再进行具体分析。对同一笔交易涉及多个相关税收规定的,魏民就逐个分析,直到找到最合理、最合规的依据。

按照这个方法,魏民每年都会形成一些有分量的调研报告,多次获得上级领导批示表扬。其中,2017年,魏民针对“两票制”后药企销售费用虚高不下的问题,做了为期数月的调查,形成了上万字的调研报告。根据这份调研报告,魏民形成了一篇税收业务文章《“两票制”后药企销售费用缘何虚高不下?》,于2017年11月17日在《中国税务报》发表后,很快引发医药圈的关注。不久后,一家医药行业培训机构负责人致电记者称,魏民的这篇文章,已成为医药圈培训必谈的文章,“影响很大”。

注重研讨,也是魏民学习税收业务中常用的方法。每当遇到征纳双方关切的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魏民就把征纳双方组织在一起研讨,搞清楚彼此的关切点,然后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案。近年来,在石家庄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帮助下,魏民先后围绕电信业营改增过程中的税务问题、房地产企业关切的税收不确定性问题、环保税征收问题、留抵退税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等,组织开展了数十场研讨。魏民说,税法是连着两头的,一头是税务机关,另一头是纳税人。只有真正了解征纳双方对同一笔交易的不同看法,才能尽可能找到税法这个“准绳”的位置,理解交易逻辑和税法逻辑,从而更好地与纳税人达成共识。“只有怀着空杯心态,才能听到更多不同声音,对税收业务的理解才会更加到位。”魏民说。

石家庄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局长姚斐说,从魏民学习业务、解决问题以及最终的成果看,魏民学习业务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从根本上解决了他学习业务的动力问题。在姚斐看来,解决了动力问题,能力上的不足就能很快弥补。因此,姚斐经常号召全局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向魏民学习——不仅要学习魏民学习税收业务的方法,而且要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行一行的精神状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专业的能力,更好地服务纳税人缴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