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费支持 拓宽广西兴边富民路

2022年08月01日 版次:02        作者:本报记者 张鲲翼 通讯员 黎冰轮 黄明攀 蒋茵茵 农善超

富国要强边,兴边要富民。近年来,广西税务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助力边疆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奋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绿色发展道路,唱响祖国南疆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奋进之歌。

绿色税制让边疆生态更美

日出映照云海,升腾在崇左市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群山之间,秀美的喀斯特地貌令人印象深刻。“这几年来,弄岗保护区跟其他科研院所合作,已经发现了动物、植物、真菌等生物20多种。”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晟源向记者介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留住青山,赢得未来。弄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绿色税制则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我们和税务、农业、住建等部门建立协同共治的环境保护税征管长效机制,主动延伸服务链,引导企业既算好经济账又算好环保账,守护绿水青山,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崇左市大新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长黄海洪说。

龙州县税务局组织业务骨干多渠道宣传环保税、企业购进环保节能设备抵扣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走绿色环保发展之路。

让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广西传统优势产业之一的铝产业作了有益探索。“环保税促进了企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我们在保护环境及提高效益之间寻找平衡点,投入资金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广西信发铝电有限公司负责人崔玉峰说,“国家的税收政策给我们改进生产设备、更好地处理废水和废气等污染物提供了支持。我们今年打算引进一套设备,更好地处理废水废气,共同守护我们的碧水蓝天。”

靖西市是广西重要的铝土矿区。为加快推进采空区复垦工作,该市全力打造“采矿—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循环农业”绿色发展产业链。在耕地占用税优惠政策的支持下,2021年至今,全市铝土矿区生态复垦达到1.46万亩。

减税降费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在山水间拍一组风景照片,观看极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再品尝一口农家饭菜……优美迷人的风景和独特的京族民族风情,令游客流连忘返。

在京族唯一聚居地东兴市江平镇,京族“哈哥”冯文武经营了一家庆丰生态园,将发展民族特色文旅和生态养殖有机结合。园内林木葱郁,鱼塘粼粼,让久居城镇的人们有了重返自然的去处。

为了使生态“文旅+种养”的新模式焕发生机活力,东兴市税务部门紧扣文旅产业地域特色和实际需求,推出“政策加持+服务相伴”的服务模式,精准投放惠企政策,助力边境文旅和特色种养产业生生不息、有机融合,以税务力量守护着人们“诗和远方”。

“税务部门对我们进行一对一管家式辅导,将政策‘大礼包’送到我们手中,让我们及时了解到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增值税和海水养殖、内陆养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我们做大做强的信心更足了。”冯文武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和我们学习养殖技术,‘向海而兴’的致富路一定能越走越宽广。”

浦北县大成镇是颇负盛名的革命老区,内有柑子根第一党支部、革命英雄张世聪故居、大窝山战役遗址、东馆小学旧址、金街兵工厂等红色资源。

“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这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我们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从今年4月起享受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加上其他税费优惠,今年以来享受了万余元的税收减免。现在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让革命老区焕发新魅力。”柑子根村支书叶子平说。

叶子平介绍,红色旅游除了带动消费市场外,还推动了周边油茶产业发展。目前,柑子根村已建成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山茶油专业合作社及榨油厂房,油茶示范基地200亩,带动了周边200多户农户,一起参与到油茶产业的种植项目里,种植面积也扩大到了3000多亩,油茶已发展成为大成镇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

近年来,广西各地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故事融入景区建设,把广西的民族、民俗、历史纳入旅游的线路设计、陈列展示和讲解体验,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推动广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在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镇大陶村沿海,近万亩的蚝排遍布其中,放眼望去蔚为壮观。

“近年来,减税降费政策对渔企的支持力度很大,海水养殖自产农产品免税,此外我们享受到增值税免税额度提升、所得税减征、智能化办税缴费等一系列的好政策和好服务。我相信,在政策的带动下,我们渔民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从2013年开始转行养殖大蚝的防城区辉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始人杨家荣信心满满地说。

合作社以养殖大蚝、蚝苗为主,蚝排吊养面积80亩,滩涂插养面积200亩,覆盖养殖户10户,社员年人均纯利润超50万元,闯出了富“蚝”路。

在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广西边疆民族地区各类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在兴边富民的道路上奋勇前进。